重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父亲节,请不要让爱缺席 [复制链接]

1#

父亲节这个西方舶来的节日,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意义尤为特殊。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大家都很少会直接对自己的至亲去表达爱意,更不用说直接订立一个节日了。唯一跟老人相关的节日也就是重阳节了,但是这个以“感恩敬老”为主题的重阳节并没有具体说明感恩谁?又去尊敬谁?而且,近些年来,由于这个节日与“吃”无关,与“假期”无关,渐渐的也就被大家所忽视了。而此时,恰巧西方人有这么一个指向意义明确的“父亲节”出现了,填补了我们这一块的空白,也就被大多数年轻人直接拿来用了。

话说,我们绝大多数的父爱启蒙可能是从课本里朱自清的那篇《背影》开始的吧。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上学时,记得各种考试都是被这段话的分析折磨得要死,但是如今自己已身为人父,自己的父母也渐渐老去,再读这段话时,已是感慨万分。朱自清用纪实一样的语言描述,将父爱的深沉、含蓄,儿子对父爱从自知到感动,再到羞愧,都是写得那么让人动容。

不过即便是有了这样的启蒙,我们还是不敢表达,羞于表达,尤其是父与子之间。今天要不是夫人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我可能连“爸,父亲节快乐!”这样的话都不会说,和每天一样平平淡淡的就过去了。其实造成这种局面,有作为父亲的“错”,也有作为子女的“错”。

父亲的“错”就是认为行动胜过一切,努力去做了,也就算是承担了一个男人的责任,顶住了一个家庭的重任,认为语言只是行动的附属品,可有可无,即便是有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殊不知,语言才是沟通的桥梁,失去了语言表达的行动,不但可能收效甚微,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况且我们的孩子,需要父母从小就“言传”“身教”,如果只有“身教”,没有“言传”,就相当于只有行动,没有指引,属于一种亲情的缺失,同时也为孩子树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示爱”典范。

子女的“错”就是“敏于言”而“惰于行”。善于表达最直接的情感,比如高兴,愤怒,而缺乏细微的发现和拖延症一样的行动反馈。你以为父母在你咿呀学语时候的耐心是什么?你以为父母在你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时候的傻笑是什么?你以为父母在你受伤时候的潸然泪下是什么?你以为父母在你小有成就时候的喜极而泣是什么?这不都是爱吗?

我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不会像欧美人那样大胆示爱,只能将爱意藏于一点一滴的感情流露中,润物细无声的那种。也许有的子女会反驳,说自己对父母爱意的反馈也是含蓄的,不可能特别张扬的回应。那好,请各位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有多久没定期打电话和父母闲聊了?自己有多久没陪父母遛弯儿逛街了?自己有多久没陪父母看看新闻或者追追剧了?自己又有多久没给父母下个厨做顿饭了?请不要拿含蓄当作自己拖延的反驳,因为这些近似无聊的事才是父母最珍视的。可能你在慨叹自己“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年轻就老了”的时候,正慢慢陷入“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尴尬之中。

又是一年的父亲节,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个节日吧,也许这可能是上天留给你为数不多的几次让你可以说出“爸,节日快乐”的机会了。

如果有爱,那就请不要让这爱在这人间缺席!

与君共勉!

THEEND

原创作品,欢迎大家分享!

文字:崔峰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原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