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点通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0906/95713.html朱丹/文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之名,来源于《易经》。
《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古人认为,“九”是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两九相重,即是至数相遇,故将此日视为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吉日。
年,我国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丰收祭祀和祭祀“大火”星两种说法。
《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其时已有在农作物丰收时祭祀的活动。
《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另一种说法是,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人们在这个时节举行祭祀仪式,为之送行。
对应着“大火”的出与没,古人将重阳节与上巳节或寒食节、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秋与春的大节。
《西京杂记》说:“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若说上巳是迎春的“踏青”,重阳便是“辞青”。“辞青”这一番秋寒新至时的游赏,是具有仪式意义的,之后人们便蛰居过冬、以保平安。
重阳节的传说
民国版《合江县志·礼俗》篇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士人或登高山赋诗、饮酒,效桓景避炎。”
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
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也。”
“此可以代也”意为“这些牲畜代你们全家受灾了”。
《续齐谐记》是一部志怪书,作者自己也未将之视作史实。然桓景避灾的故事却流传甚远。自东汉后,九月初九躲避疾病灾祸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古时重阳节蜀地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蜀地与其他各地殊无大异。今从四川历代旧志中搜寻梳理重阳习俗,以供参考。
一是登高。
清嘉庆版《纳溪县志》记载:“重阳登高。”
清同治版《重修成都府志》中说:“九月九日……士大夫间有登高者。”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高山、高塔。
文人有登高赋诗的传统。
民国版《合江县志》中记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士人或登高山赋诗、饮酒。”
民国版《宣汉县志》中也说:“九月,亦曰菊月或朽月,初九日曰重阳节,士人间有絜榼(jiékē)携酒登高赋诗者。”
清光绪版《江油县志》写道:“重九日,文人辄携酒肴登山浮白拈韵分题,极一日乐。”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又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二是戴茱萸簪菊花。
清同治版《大邑县志》记载为:“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佩茱萸……”
此俗在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有记载,在唐代已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清同治版《隆昌县志》记载更为详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佩绛囊,簪菊花……”
除佩戴茱萸外,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如此,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三是赏菊、喝菊花酒。
清乾隆版《雅州府志》记载:“九日为重九,亦曰重阳,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
清嘉庆版《纳溪县志》也说:“重阳……酌菊酒。”
清同治版《嘉定府志》中说:“重阳,饮*花酒、佩茱萸以登高。”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据传,此俗起源于晋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蜀中有些地方还饮茱萸酒。如清同治版《隆昌县志》明确记载说:“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佩绛囊,簪菊花,登高,饮茱萸酒。”
四是酿重阳酒。
除喝菊花酒或茱萸酒外,古时蜀人也在重阳日酿酒。
民国版《合江县志》记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俗间酿酒。”
清同治版《重修成都府志》说:“九月九日,人家酿酒谓之重阳酒。”
但这重阳酒,一般是头年重阳酿下,次年重阳再喝。
清光绪版《江油县志》记载详细:“重九日……田家于是日酿酒,曰重阳酒,隔年宴客以为美。”
南溪县古有以糯米酿酒的习俗。清同治版《南溪县志》中说:“九月九日为重阳……各以糯米酿酒,备来岁需,谓之重阳酒。有俗语:‘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五是吃重阳糕。
清嘉庆版《纳溪县志》记载:“重阳,登高、啖花糕、酌菊酒。”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9层,像一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此外,重阳节,旧时蜀地还有些其他习俗。
如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
隆昌重阳节有行婚礼的人家,要赠送枣糕,造重阳酒,采菊花置于酒器中。
清同治版《隆昌县志》记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婚媾家餽(kuì)枣糕、造重阳酒,采菊置酒甕(wèng)中。”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