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重阳,最先想起的,
总是王维那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这秋意正浓的时节,
最该与亲人相伴,
或四处走走,赏秋光,
或闲坐话家常,幸安康。
重阳来源《周易》把自然数的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之为“阳数”,偶数二、四、六、八称之为“阴数”。而“九”是自然数中最大的数,《周易》以为“九”是“阳之极数”。顾名思义,“重”就是重复、重叠,把“九月九日”称之为“重阳”,就是两个“阳数九”重叠的意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在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习俗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赏菊花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饮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菊花酒有清热解*、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登高
重阳登高,自古而风靡。所谓“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登山祈福,盼静好,盼长寿;而按照天地日月的运行规律,此日正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登高而畅享清气,也就成了众人之乐。
此外,还有登高“辞青”一说,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与阳春三月“踏青”相对,于秋浓之时,送青归,更是温柔。犹记千年之前,漂泊他乡的王维,于重阳日独立于山巅,身佩茱萸,缓缓诵出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眼前风景,无论如何宜人,只要身在远方,故乡,便是游子剪不断的牵挂。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糙花糕”以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茱萸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
父母在,家里总有一盏灯为你而留。
退去青春的青涩,洗尽生活的铅华,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懂得了珍惜和付出。
环绕在他们身边,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感受那份永不苍老的爱。
这世间,有一种压力叫“上有老”,有一种责任叫“上有老”,更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
时光匆匆到重阳,佳节陪伴莫淡忘;举杯共饮一杯酒,祝福父母幸福长。
今日重阳,陪父母喝点好酒,送父母一份健康,一川一味老四川酒祝福全天下的父母和老人节日快乐!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