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怎么样 http://m.39.net/disease/a_9446776.html“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这首很朴素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是重阳佳节的巅峰之作,每到重阳日就会想起这首佳作。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就会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这时候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现代都市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十分自然了。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诗人遥想的是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种出乎常情的地方,正是它的深厚处。
王勃也有一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诗人将西蜀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与王勃同游的卢照邻也写了一首《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古代民间庆祝重阳节除了登高,还有晒秋、赏菊等活动,所以古诗词里很多重阳节的诗句往往和菊花密不可分。如果说关于重阳的诗被王维拔得头筹,那么词中魁首非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不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帘卷西风,人比*花瘦。”
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她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到重阳佳节,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这里的“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词人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让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枝瘦细,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一幅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瘦菊的画面跃然于眼前。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花瘦”就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句。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也被录入语文课本:“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关于重阳节的一首经典田园诗。通过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情谊。
唐会昌五年()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在重阳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首句描绘了一幅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
关于重阳佳节的诗词还有很多,譬如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张可久的《满庭芳·客中九日》:“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晏几道的《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李煜的《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现代意义上的重阳,不只是赏菊辞青、登高怀远,还赋有爱老敬老的含义,孝敬长辈不只是放心上,需要更多的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