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节,做个明白的吃货 [复制链接]

1#

端五?端午?

课本中那个少年时期纵情肆欲,为祸乡里的周处,不知道各位看官还有没有印象。史书里面记载周处后来浪子回头,发奋读书,在孙吴拜东观左丞,迁无难都督,后来西晋灭吴,周处拜新平太守,转广汉太守。

周处除三害,图片来自网络

本来周处和端午八竿子打不着,但他写的一本书《风土记》里边却记载着: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端者初也,古代午五通用,所以端午是初五还是初午?传至今日的端午是初五,但是清代考据狂人赵翼在《陔馀丛考·端午》中写的是: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所以端午若是解作初午,即:第一个午日,却也说得通(具体午日的算法要结合历法和天干地支较为复杂,我也不太明白此处不展开)。

端午与夏至

严格地说,五月初五不是端午节,而是重五节,即有两个五的节日。与它类似的还有重阳节(农历9月初9)。

聪明的老祖宗做了两套历法:阳历和阴历。人们根据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位置推算出了阳历,与此相应中国人计算出了24节气,西方人则算出了十二星座。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星座

阳历每年从冬至开始计算:冬至、小寒是第一个月,地支以“子”表示,也称子月,十二地支依次排下去,所以午月对应的是公历6月(夏至那个月)。

地支月份与二十四节气,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出于对航海、海洋捕鱼等等海洋作业需要,而潮汐的变化主要与月相有关,所以人们也需要掌握月历知识。根据月相制作出的历法就是月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阴历。我们现在过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其实是按阴历来算。

月相与阴历

按照现行的历法,阴历正月大多处于阳历寅月(公历2月)间,阴历的五月初五大部分时候会出现在阳历的午月(公历6月)。但殷商时期殷历以丑月(约今农历12月)为正月,周代周历以子月(约今农历11月)为正月,所以那时阴历五月初五一般不会出现在阳历午月。

所以,学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最初并不是过五月初五,而是在庆祝夏至。结合历法来看,这个解读非常合理,因为阳历午月的第一个节气就是夏至。

夏至日一过,日照由长变短,直到冬至(日照最短)。古人把这个日照由长变短(由阳变阴)的关键,叫做“交午”。从“午”开始的半岁叫阴年,端午节的“端午”就是由阳变阴的开始,是白昼开始变短的转折点,这个端是开端的意思。

夏至日交午与冬至日交子

这种说法也合理解释了广东人冬至大过年的习俗。与夏至“交午”相对应,冬至“交子”(谐音“饺子”)。子月的卦象是一条阳爻在下,其上是五条阴爻。这是阴极阳生(交子)的表示,与午月的卦象恰恰相反。交子是子月的开端,是新的一岁的开端,在这一天人们吃饺子,庆祝新年。

端午吃粽子真的源于屈大夫汨罗投江?

虽然我是湖北人,也很为屈大夫和荆楚文化感到自豪,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风土记》里记载的: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其中黍和米其实是两种作物,黍是黍子,遇夏家的大*米就是黍子,米则是大米糯米这一类水稻米。而湖北不产黍子,此外《风土记》里记载的那个年代北方同胞可能并没有纪念屈大夫这种习惯,就像湖北人几乎不过寒食节一样。

黍(左)与稻(右)

而且其实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将黍米包成牛角状,这是最早的粽子,俗称角黍;战国时期,人们便是用竹筒装米,然后密封,用火烤熟,俗称“筒棕”。

要知道屈大夫所处的年代在战国时期,春秋在战国之前,总不能早在屈大夫投水之前,人们就已经未卜先知纷纷开始包粽子纪念他。

其实如果我们多翻翻历史故事,五月初五这天我们需要纪念的人可不止屈大夫一个。

伍子胥助夫差称霸后建议夫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听信谗言,赐死子胥。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东汉孝女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她还立了一块碑。

曹娥碑

从时间上来看,包粽子和五月初五过端午与其说是为了纪念屈大夫,不如说最初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而后因为屈大夫的《离骚》被人广为传颂,唤起了大家对这位爱国诗人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