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听过一段相声,说的是酒的来历。传说,那造酒的老祖先杜康有一天在路旁睡着了,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说要教他如何造酒,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在酉时向路过的三个人分别讨要一滴血,搁在酒里头。杜康依言照着做了,第一个路过的是个文人,第二个路过的是个武士,而第三个路过的,则是一个乞丐。自此,杜康就造出了世上的第一坛酒。而这酒里头,由于有了那三位路人的血,所以,便也兼有他们的性格,自此,饮酒有了三重境界。
第一滴血是文人的血,因此,人们在最初饮酒的时候,劝酒之时总是客客气气的,相互恭敬谦让,讲究礼尚往来,喝得斯斯文文的,这便是饮酒的第一重境界。第二滴血,则换成武士的血,因此,喝到酒酣耳热之后,饮酒之人便会不由自主地变得豪放起来,拍桌子敲凳子,劝酒的时候,要是对方不喝,就变成了愣往里灌,这就是武士的血在其中作怪。而第三重境界,就比较简单了,喝醉的人到了烂醉如泥的地步,直接出溜到桌子底下睡觉去了。
如此的话,在下以为,喝酒和其他事情不一样,其他事情往往讲究境界层次越高越好,而喝酒呢,却并不是这样的,在我看来,保持理性的第一境界,便可以了,若是遇到知己好友,偶尔深入到第二境界,那已经足够,至于这第三境界嘛,这样喝酒会伤身体,还是不要了吧。
由于这酒中的第一滴血,便是文人之血,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有不少文人,也是酒中豪客呢。酒对于文人来说,无疑算是一种催化剂,起着激发灵感的作用,恰到好处的饮酒,可以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使得他们下笔如有神助。不仅如此,对于书画创作,也大有裨益,总之,整个中国传统艺术,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说说诗人吧,头一个从脑子里跳出来的,恐怕就是诗仙李白吧,“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大名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甚至还有民间传说,说他是喝醉了之后,在船上弯腰去捞水中的明月,因此失足落水而亡的。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故事而已,当不得真的,而且,说实话,从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嗜酒如命,贪图杯中之物之人,而是一个借酒来浇心中块垒,抒发内心愤懑的不得志之士。李白喝醉了,便会狂歌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此豪情,恐怕已然超越了饮酒的第一重境界,高歌迈入属于豪杰之士的第二重境界了吧。
其实,除了李白之外,还有很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历朝历代都有。晋朝的陶渊明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个无酒不欢之人,某一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他家里正好没有酒了,于是,他便只能坐在门口看菊花,等着白衣人王弘来给他送酒。他的作品,和李白一样,几乎篇篇都有酒,他曾经在那组著名的题为《饮酒》的诗的小序中,自己坦言:“偶有名酒,无夕不饮。”不过,虽然嗜好饮酒,他却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贪图饮酒,忘情世事的酒徒。就像他的诗中说的那样:“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也就是说,就算因为时运不济,他被迫只能隐居林下,他也绝对没有完全沉醉在酒乡之中,他时时刻刻忘不了的,还是江山和社稷。
如此看来,这诗人嗜酒,其实还是有个度的吧,很少有为了喝酒而去喝酒的真正酒徒,绝大多数,都是为了用酒来助文思,或者是为了发泄愤懑的情绪。诗人是为了更好地写诗而去饮酒,却不是必须要饮酒,才能写诗的啊。虽然他们时常说些“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之类的话,不过,这多半都只不过是激愤之词罢了。就好像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吧,他曾经当过步兵校尉,因为他听说步兵衙门中的酒酿得非常好,所以非要调去那里不可。可是,这恐怕只是他为了逃避*治迫害的一种避世手段而已,我是不信,这位傲视权贵,专以青白眼看人的贤人,会如此贪馋杯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