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这是几代人乡愁的回忆呀!
余光中生于年,于年去世,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一生都在四处逃亡与背井离乡中颠沛流离,他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在战火纷飞中孤独、痛苦,他把思念化作诗,以时间的沧桑,用情蘸墨,汉*唐魄,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名族福祸共承,荣辱同当。
他写的《乡愁》一书,从年一直写到年的诗都有,聚集了《蓝色的羽毛》《钟乳石》《敲打乐》《白玉苦瓜》《紫荆赋》《高楼对海》《藕神》等19个时期共首经典作品,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扎根乡土,定位于民族,遍及海峡两岸以及广阔的华人世界。
01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诗人如是说。
余光中记忆深处火车铁轨上的第一颗铆钉,就是重阳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年的重阳节,余光中母亲和亲朋好友攀南京栖霞山登高眺远,动了胎气,次日凌晨生下一子,族人取名“光中”,光耀中华之意。
那是个诗和酒的日子,菊花的日子,茱萸的日子。余光中得意地自称为“茱萸的孩子”。
然而,记忆又像铁轨那样凄冷。
往事知多少?童年的快乐还没有来及好好享受,就被战火的硝烟覆盖,“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童年烙在余光中记忆中,最深的印记是做亡国奴的凄凉和悲哀。
母亲携着九岁的余光中随着逃亡大*,从南京城里到常州乡下,再辗转陶都宜兴、太湖渔村,上海滩,重庆等地,受尽磨难,萍飘四处,无家可归。
抗战胜利后,余光中随父母回归故土。高中毕业时,同时报考北大、金陵大学,双榜题名。为依母膝,他选择了金陵大学外语系。
此后,才华横溢的他受教于吕叔湘先生帐下,还常聆听冰心、曹禺的演讲,并翻译了拜伦、雪莱的诗作在报刊上发表。
痛心的是内战狼烟又燃,只在金陵大学读一年半的好光阴,余光中就颠沛流离到厦门。在厦门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各言其志”座谈会上,他表白初心:“我将来要当作家。”
年他滞港辍学一年,年就读台大外文系。在文风颇盛的台大,他成为黎烈文、赵丽莲、曾约农先生的高足。
经同窗好友蔡绍班介绍,将余光中的诗作转请梁实秋圈点。梁实秋读之,觉得儒生可教,前途无量,亲笔复信鼓励有加,并指点迷津:“师承囿于浪漫主义,不妨拓宽视野,多读一些现代诗,如哈代、叶慈、浩斯曼等人的作品。”
余光中受惠欣喜不胜,立即登门拜师,梁实秋精心指点,这对师生之谊酝造了一曲文坛师生的佳话。
由此,余光中正式开始他的文学之旅,此时的记忆对余光中来说,又像火车汽笛那样昂扬、激越。
后来,余光中与友人共同创办《蓝星诗社》杂志,参与现代诗的论战;又“文化充*”,三度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创作班深造;拜美国当代名诗人佛洛斯特为师……一路拾级而上,春光无限,终成大器,光耀中华。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工作,代表作有《乡愁》《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曾被梁实秋赞叹: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02诗是诗人一生的追求
于光中说过:“我这一生,自从写诗以来,只要一连三月无诗,就自觉已非诗人,诗意之来,有如怀孕,心动有如胎动,一面感到压力,一面又感到希望,可谓甜蜜的负担。”
在这个风云突变的人世间,余光中把自己的波涛汹涌,都用笔化作潺潺溪流,慰藉着每个孤独的漂泊者。
人们以为好多事情可以等,可是诗人提醒我们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我们经受不了苦难,他却慰藉我们说:“我在扬子江的岸边歌唱,歌声响遍了岸的两旁。我抬起头来看一看东方,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嗨哟,嗨哟,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
我们害怕别离,总是担心世事无常,他淡定的说:“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
我们幻想爱情轰轰烈烈,婚姻的甜甜蜜蜜,可他却说,“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世界报我痛苦,我回世界以歌,他把满腔的深情和温暖给我们写成了诗,最后平静洒脱留给自己的只是一句:“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余光中的诗体早期由格律出发,分段工整。到《莲的联想》又变成每段的分行长短相济。
《敲打乐》在分段分行上自由开阔,又是一变。后来又把中国的古风与西方的无韵体融为一体,从头到尾连绵不断,一气呵成,这本诗集可以看出余光中诗里的布局和魅力。
《高楼对海》是于光中在台湾高雄写的第四部诗集,这些作品都是在对海的楼窗下的写出来的。那每年中至少有多个时光,妙手接走的落日,波光在望,潮声在耳,诗人灵思不绝。
海峡横陈在台湾,对准诗人的童年,那正是大陆的方向;对谁诗人的中年,那正是香港的方向。诗人晚年在台湾,穿越凤凰树梢,俯眺船来船往的高雄内港,远望浩然宽阔的海峡,那少年的诗心呀,依旧在不停地跳跃。
在中国诗歌沦陷于各种“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重读余光中,重读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史,或许,这是文艺创造与文学创作之需。
悟诗的道路原本就是漫漫征程,面对潮流起落,派别分合,时而现代姿态,时而古典花招,时而普罗口号,都只是西征途中东归道上的虚影幻象,只会让弱者迷路,我们要像于光中一般,敢于挑战,找准方向,写出真正的好诗。
03剪不断的乡愁
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乡愁》里的这首《乡愁四韵》,罗大佑曾经谱曲演唱过。余光中说:罗大佑谱曲的《乡愁四韵》是一首游子不敢轻易打开的“楚歌”。
吉他悠悠,乡愁百结,这短短的字里行间,有多少次深夜痛哭过的留恋,又有多少次望穿秋水的等待。
而罗大佑说:余光中的诗中的长江水,海棠红,他倒背如流。
而且这首《乡愁四韵》,除了罗大佑,竟然还有四五位作曲家谱成了歌。青年歌手杨玹还将它谱成了民谣,曾经在“胡德夫民谣演唱会”上,和胡德夫、李敏合唱,并且伴以郑豫德的钢琴、陈雪霞的古筝,和周嘉伦的提琴,上千听众反映甚是震撼不已。
这本《乡愁》里面,对于诗和音乐结合,和歌有关系的作品,不下数十首。
诗和音乐结婚,是余光中的追求,诗不应该只活在广大青年人的唇间,更应该传诵于街头巷尾,人尽皆知,这不仅是余光中的追求,更应该是我们每个热血中国人的追求。
还有李白,余光中的《乡愁》里面,竟然写了三首,《戏李白》、《寻李白》、《念李白》。那是怎么的一种思乡之情呀!
作为一个诗人,他是最能懂得诗人的情怀,在他的诗作《寻李白》中,既有李白那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豪迈,也有杜甫那细细的苦吟与殷殷的慰籍。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这是李白的乡愁,同样也是余光中的乡愁。在成都的短暂停留,只是为这“乡愁”做一个小小注解,而更大的乡愁于家国情怀、于民族传统,却依然还在他那首小诗里,虽然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
所有的生命,终必枯朽,但乡愁永远留在心中。于光中的《乡愁》让生命得到了延续,更提升了生命的价值,生命成为了艺术的正果,世世代代,延续不断,这正是诗的意义。
结语:余光中先生的诗大多数是为中国文化造像,即使所造的是侧影或者背影,总是中国,因此唯有真正属于民族的,才能真正成为国际的。忧国愁乡之作大半是儒家的担当,成为诗人作诗的基调,但也有道家的旷达稍加挑染,更加具有中国文化的韵味和生命的魅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