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支撑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所有环节中最基础的第一步,毕竟要是吃不饱饭的话,谁也没有闲情逸致去上班和消费了;首先得要填饱了肚子,我们才有资格去要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值得称赞的是,虽然我国从综合实力上来看,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确是非常强盛的,这也是由于历史的发展而造成的。
在古时候的中国人们普遍都是以务农为生,人们根本就不需要外出去买吃的,因为想吃什么自己家里种就行了,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的时间,从而奠定了我国现在坚实的农业基础,这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既然我国的农业基础十分的雄厚,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然是少不了有关于农业的文化习俗,毕竟古人们的创造力和智慧还是非常强大的,24节气就是跟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这句俗语就是结合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还有24节气中的“立冬”,来总结农业生产的规律。
人们第一眼看上去,可能会绝对有点摸不着头脑,我们现在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下地干活,很多有关于农业方面的俗语,听不懂也是很正常的。看到这句话,我想大部分人的第一感觉,应该会理解成,宁愿要在重阳节的时候下13场雨,也不要在立冬的时候晴一天,但是这又是为什么呢?立冬的时候那么冷,天晴难道不好吗?其实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冬天天气放晴当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于农民伯伯来说,就不会是这样了。
宁要重阳十三雨
重阳节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老人节”,同样也是阖家团圆的节日,日期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九月份就是收获的季节,对于农民伯伯来说也是一年中,最欢乐和忙碌的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如果正常的话,雨季已经过去了,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常下雨的,其实这个时候下雨,对农作物的影响也不太大,毕竟农作物都已经成熟的差不了,偶尔下几场雨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俗语中的“十三雨”指的是农历九月十三下的雨,在重阳节之后下雨一直下到九月十三,反而会预示着好的收成,当然一直下雨也是不好的,不仅不利于按时收割庄稼,而且也很容易使农作物腐烂。
不要立冬一日晴
要是跟立冬之后放晴比起来,重阳节后下雨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们应该都听说过“瑞雪兆丰年”这句俗语吧,说的就是冬天的雪下得越大,来年的庄稼就会越丰收。一般来说冬天的雪可能会迟到,但是绝对不会缺席,再怎么推迟,在立冬之后天气也应该越来越冷了,如果在立冬之后天气却一天天变晴的话,那可是要愁死农民们了。因为大雪不仅可以保护土壤不受到虫子们的侵扰,而且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土壤就会很容易变成冻土,来年就不适合耕种了,但是有雪就不一样了,厚厚的雪就像是一层被子一样,起到了很好的保温作用。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等来年春天播种的时候,冬天累积的雪还能够融化变成浇灌的水源,既天然又省事,这岂不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吗,所以说每到冬天人们就是盼星星盼月亮的等着下雪。
这样也就产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句俗语:“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意思其实是宁愿在重阳节过后一直下雨下到九月十三号,也不愿意立冬之后一直是晴天不下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俗语,既然蕴藏着这么深厚的文化,这是让大家都没能想到的吧。其实古人的智慧,有时候还是非常有用的,最起码这句话在农业上的指导意义就非常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