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苏州游学四年,最爱苏州的各种吃食。
大概是因为苏州物产丰饶,所以苏州人仍保持着传统的时令饮食习惯。
什么时节吃什么食物,苏州人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清明前后的青团、重阳节的重阳糕、端午节的蛋*肉粽、中秋节的鲜肉月饼......
时节一过,概不再售,想吃就得等来年。
鸡头米,也是苏州的时令食物之一,是苏州的特产。
它属于初秋,它是荷的孩子。
因其表壳状如鸡头,所以称其果实为“鸡头米”。
我第一次见到鸡头米是我去苏州读大学的时候,四年前的九月。
古城区街上随处可见一景:
一人专注地坐在一大晒垫前面,手指上套一个尖锐小物件,剥开晒垫里圆圆的带壳褐色小果实,把白色小果球放进准备好的碗里。
“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跟朋友一起去苏州山塘街游玩时,我们避开人群,找了个小吃摊坐下。
那是我第一次吃鸡头米,桂花汤底的,面儿上还缀着少许干桂花。
入口先是桂花香,香得沁人心脾,特别应初秋之景。
鸡头米糯糯的,不软不硬,口感适中,随即有荷香在舌齿间游走。
两种香味在口中相互牵制,谁都不肯罢休,令我惊呼绝妙。
荷属夏,桂属秋,一碗汤中两个季节。
我从小生长在四川,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食物本味的奇妙,这简直是大自然的馈赠。
不过,景区卖的甜汤里鸡头米实在太少,我意犹未尽,自此以后就惦记上了。
次年8月,我在昆曲博物馆旁发现有卖鸡头米甜汤的小铺子,心中惊喜。
进门询问后,老板告诉我此时不应季,秋天才有。
适逢初秋,好友到苏州找我,我们一道去了那家小店,带她体会苏州风情。
这次的甜汤,料足汤清,面浮金桂,比第一次的更加清甜纯粹。
我们还去厨房看了制作过程:
水开,将鸡头米下锅煮两到三分钟。放入一勺桂花蜜,汤勺搅三四下,起锅,成汤。撒入少许干桂花。
厨房外都能闻到桂香和荷香。
果然,高端的食材只用简单的烹饪。
有意思的是,我大四时带另一个朋友再去这家店时,店面已经被拆迁。
我们正准备失望而归,一个大叔叫住我们,问我们作甚。
说明来意后,大叔说那家店以前是他家开的。
“我已经不做甜汤生意了,这样吧,你们走这么远也不容易,家里还有些鸡头米,我再为你们煮一次”。
就这样,我们在人家的家里品味鸡头米甜汤。
我还吃过鸡头米甜汤的其他做法。
大约前年,也是时值中秋,学姐邀我去她家做客。
她用自己熬制的红豆沙与鸡头米一起煮成甜汤款待我,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红豆沙和鸡头米,谁都抢不了谁的风头。
最近,苏州的小巷子里开了很多小食店,多以苏式传统小吃为主打。
有些店家会在鸡头米甜汤里加入一些糯米小丸子。
虽说这样可以使甜汤看上去底料很多,但糯米的苦香会败掉鸡头米的清香,而且会导致汤体浑浊,多少有些画蛇添足。
鸡头米不止可以做甜汤,很多菜中也可以放一些,例如荷塘小炒、鸡头米虾仁、秋葵鸡头米......
对很多苏州人来说,初秋的一碗鸡头米甜汤,喝的不仅是美味,还是姑苏的传统,或是吴地的骄傲。
于我而言,一碗鸡头米甜汤承载了我游学四年的美好回忆。
它容纳了我对苏州的期待和探索,给我在异乡一种莫名的归宿感。
我每年都会掐着时间点来上那么一碗,作为秋天的开端。
今年毕业离开苏州了,但是秋天一到,就会回想起那个味道。
很想念鸡头米。
很想念苏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