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规定宦官“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宦官的月俸问题,中书省曾建议“月俸米三石”,而太祖却认为,“内使辈衣食于内,自有定额,彼得俸将焉用之?但月支廪米一石足矣。”可见,明初宦官饮食于内廷,且月俸米有限。宦官于内府供用库领禄米。供用库专门职掌皇城内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官食米,每员每月四斗。司礼掌印太监、东厂秉笔太监,各宫管事宦官每年所赐的禄米,各于岁末奏过之后方能来内府供用库领取。可见,明代宦官饮食并不是由御膳房统一提供,而是每月领取固定食米,于自己直房内的小厨房烹饪而食。
明代宫廷中,贵珰近侍者“虽有直房,然密迩、干清等各宫不敢设庖畗”,饮食都是在河边等处做成抬入宫,用木炭再温热再享用。由于宫婢自有厨房,饮食可以随时供应,“贵珰辈反甘之,托为中馈,此结好中之吃紧事也。”为了饮食的精美,宦官专门雇“镟匠”为其采办生活用品,为其烹饪粮食。“镟匠”多为贫穷宦官,“其手段高者,每月工食可须数两,而零星赏赐不与焉。”因而宫眷最重视擅长烹调的内官,而各衙门内臣最喜爱的也是厨艺高的宦官。而且有权势的宦官饮食讲究,“凡煮饭之米,必拣簸整洁,而香油、甜酱、豆豉、酱油、醋,一应杂料,俱不惜重价自外置办入也。”
宦官还造办御膳。明代宫廷御膳本由外廷光禄寺和太常寺、内廷由属于宦官衙门的尚膳监。世宗嘉靖时期,朝夕御膳,都是左右贵珰供应,取其精洁便适。天启以前,圣驾每日所进御膳,都由司礼监掌印或秉笔太监、掌东厂太监等二、三人轮置办。天启初年,太监王体干、宋晋、魏进忠三家每月轮流办膳。天启六年()之后,御膳由客氏、王体干、李永贞、魏忠贤四家造办。客氏常川供办,而王体干、魏忠贤、李永贞三家轮流办御膳。诸珰以办膳为市宠,务为丰华。穆宗以来,相延成例。随着赐予日减,诸珰匮竭,而供膳之费,不减旧时。司礼监之长办膳,日役内使百余。“每家经管造办膳羞掌家等官数十员,造酒、酱等项,并荤素各局外,厨役将数百人,此紫禁城之外者。至于干清宫以内,则每家各有领膳暖殿四员,管果酒暖殿二员,请膳近侍四五十员……”诸珰力不能供,无以为资,往往请托诸司,以佐其费。宦官办膳已有先例。唐玄宗时,诸贵戚以进食相尚,每进水陆千盘,一盘费中人十家之产。但是这时偶一进献,非以为常,故能及其奢靡。崇祯初年,为了节省经费,御膳改由尚膳监造办。但崇祯十三年又按祖制改由太监按月轮值办膳。
宦官饮食生活有如下特点:
(一)以“家”为单位
明代宦官与宫女在宫廷中自结为对食是明代宫廷的风尚。宦官在节日多以家为单位,共同庆祝佳节。自年前腊月廿四日祭灶之后,“各家皆蒸点心储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三十日,岁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辞旧岁’也。”二月二日,各家做‘熏虫’饼。即用黍面做成枣糕再用油煎而成。中秋节“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员饼’也。”腊月起,家家买猪腌肉。腊月初八日煮腊八粥,“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而且互相夸赞精美。每遇令节日,宫中的太监也举行宴会。如每年重阳节前后,内官设宴相邀。称为“迎霜宴”。席间吃兔肉,称为“迎霜兔”。可见,宦官与宫女在宫中结为对食,组成家庭。每到节日,宫中内官以“家”为单位享用美食,开展节日活动。
(二)好吃动物内脏
《酌中志》记载,宦官喜吃牛驴的不典之物,一种为“挽口”是牝具,另外一种是“挽手”,则为牡具。另外内官还好吃羊白腰子,则是驴的外肾卵子。至于白牡马之卵,尤为珍奇的称为“龙卵”也是其喜好之物。还有宦官好吃雄鸭腰子,大腰子一对可值五六分钱,传言食腰子可以补虚损。宦官作为刑余之人,其身体多虚损,吃动物内脏补虚壮阳。
(三)吃法讲究
宦官吃法讲究,拿吃蟹来讲,宫眷内臣吃蟹,先将蟹活着洗净,蒸熟之后,五六个人成群团坐共食。一般吃法是自揭脐盖,细细地用指甲桃剔,蘸醋或蒜或佐酒来食用。另外一种吃法就是剔蟹的胸骨,八路完整似蝴蝶式一般,以展示其精巧。而且吃完要饮苏叶汤,并用苏叶等洗手。冬月蟹的吃法就是制作糟蟹,不似秋蟹新鲜,但是别有一番风味。天启年间,客氏还教宫眷剔蟹脑骨,铺置盘中,像蝴蝶的形状,按是否相似分出拙巧,以此作为笑料。
(四)由简朴到奢侈
明太祖初期节俭,以箪食瓢饮为美。而到明代中后期宦官饮食奢靡。魏忠贤“性贪饕善饮啖,尤好啖犬肉。秉笔涂文辅、管事刘忠,每自相间烹来,于干清宫大殿内以享逆贤,既饱饫,令其众名下手夺口啖,须臾立尽,以为笑乐。”宦官直房之内有宽大茶厨房,双煤灶,宦官请善烹调内官烹制食物,煤火烈焰,爆炒煎炸,并且互相请召其他宦官来做客。而且上行下效,日甚一日,全然不以火烛为戒。宦官饮食所需香油、甜酱、豆豉、酱油等种种杂料,都不惜重价从宫外置办。宦官饮食日益奢侈。
(五)饮食时鲜性
四月,宦官尝樱桃,以为此岁诸果新味之始。这个时节正是新麦成熟之时,取新麦穗煮熟,剥去芒壳,磨制成细条食用,即为尝五谷新味。六月,内官嚼“银苗菜”,即藕的新嫩秧。八月食石榴、甘甜大玛瑙葡萄,冬笋到亦不惜重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