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相信大多数人都还在课堂上,紧张的准备即将到来的高考,每天沉浸在繁忙的课业之中,甚至到几年后,还是如此。十七八岁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纪,也是最难忘的年纪,我们还是孩子,是学生,是一个涉世未深的人,有少年人的率真和纯洁。回首看看历史上的名人,他们的少年时代也是难忘的,有很多人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名满天下了。少年写诗词的人,也不在少数,李白杜甫在这个年纪,已经是颇有诗名,而今天要说这个人,也是唐代历史中浓重的一笔,他就是诗佛王维。
王维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才华显著,小小年纪就已经展现出不凡的才智,十五岁进京应试,一入京城,便成为了京城中王公贵族的宠儿。如此年纪,就能够成为京城的宠儿,王维依靠的不只是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还有音乐天赋,如此才能,想不受欢迎也难。世间有“李白乃天才,杜甫为地才,王维是人才”的说法,而十七岁的王维,也已经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诗作了。
王维是一个早熟的诗人,少年时已经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的时候写的,当时它一个人漂泊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和王维一贯的山水诗不同,这首重阳思亲佳作,写得非常的朴素,尤其是身在异乡的游子,读起这首诗的时候,都能过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力量。重阳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身在异乡的人,只能够望着月亮,或是看着菊花,思念自己的家人,此情此请,又怎会不生出思念之情呢?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人独自在他乡做客。开头的一句,便将诗人的孤独写了出来,一个“独”,两个“异”,一个在他乡做客的形象就展现出来了。越是独自在外的人,到节日的时候越是感到孤独,对家人的想念越是深刻。试想,即便在现代这样高度发达的社会,每天还是囿于生活,节日里抽空回家也很难,更何况是在交通闭塞的古代社会。在异乡做客,书信也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到达,而自己远离家乡,也不知道家乡是否发生了改变,又与异乡格格不入,自然会感到陌生和孤单,短短的几个字中,包含的是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平日里的想念还不算深刻,那到了“佳节”时刻,思想的情绪一拥而上,是怎么也压不下。“佳节”是团聚的日子,众人欢聚一堂,大家一起畅快的欢笑,而如今到了佳节,诗人只能自己独自想念家人。想念起亲人的脸庞,家乡的人和事,还有那风景秀丽的山川湖海,回忆德越深,想念也越事深刻。这娓娓道来的诗句,写出的正是流落异乡的游子真实的情感。
“遥知兄弟登高处”,想起兄弟们今天登高望远的时候,“遍插茱萸少一人”,头上插满茱萸的,也就只少了我一个人了吧。古时候又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而“茱萸”事一种香草,古人常常在重阳节的时候,将茱萸戴在头上,用以驱灾辟邪。最后这两句,诗人直抒胸臆,直白地写自己对团聚时的幻想:若是能够在重阳节的时候和兄弟团聚,身上插满了茱萸,该市多么欢乐的场面啊。若是单单想念亲人,倒也能缓解一点相思之情,但最后的“少一人”,诗人想到的就不只是欢乐,而是这样的欢乐,唯独少了自己。
这首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时比较直接,几乎是没有什么曲折的,所以在一开始就将思乡这个主题写了出来。这样的写法,往往会造成后劲不足的场面,前两句太过惊艳,后两句就会被忽略。而王维却紧接着用了另外的方式,顺着这个感情激流,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在这样的节日里,又怎么不会想起自己的家人呢?在外的游子,求学的人,或是生活所迫而求生,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都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落叶总有一天要归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