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酿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因为在《易经》中,六为阴,九为阳,九九重合,谓之“重阳”。
关于重阳节,有着各种版本的传说,其中流行最广的是桓景避难的故事。传说东汉有个汝南人名叫桓景,曾跟随当时有名的方士费长房游学。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农历九月九日那天,我预测到你家有大灾,瘟神要来,你们全家都会遭殃。唯一破解之法就是在九月九日那天,你们全家人都在胳膊上绑上茱萸,一起到山上饮菊花酒。”
桓景听了心中很是紧张。九月九日那日,他早早就和家人佩戴茱萸,躲到附近的山上饮酒。第二天回到家中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狗牛羊等活物,都已暴毙。一家人庆幸听从了费长房的话,得以幸免于难。从此,在九月九日这天饮菊花酒、插茱萸登高就成为了一种习俗。
0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十七岁的王维,游历在长安、洛阳两地。虽然他诗画双绝,丰神俊朗,一入京城就成了当地王公贵族们的贵宾,可是功未成、名未就,孤身漂泊,难免有孤独之感。更何况,佳节到,市井一片繁华。而这种繁华就如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王维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喧嚣背后的无边孤寂和落寞。
遥望家乡,想着小伙伴们在今日肯定都遍插茱萸,登高宴饮。唯独自己,一个人在遥远的异乡辗转漂泊,像浮萍,如蒲草,飘摇不定,前途茫然。
02
重阳节,是个思乡的日子,但更是一个赏菊喝酒的日子。尤其是天性浪漫的文人,不仅要在今日一醉方休,还要挥毫泼墨地展示一下自己的文采。然而有一个酷爱饮酒的人,却在今日为无钱买酒而郁闷,他就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归隐田园后的陶渊明,并未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潇洒恣意,而是经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依然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更勿论日日饮酒,天天买醉。但乡邻旧友们都知其爱酒,经常请他前去喝酒。
那一日恰逢重阳,陶渊明在篱前赏菊。秋日的菊花开得灿烂,陶渊明觉得如此美景怎可辜负,定当以酒助兴,可是当他拿起酒壶,却看到里面空空如也,无奈中只能用诗词来抚慰内心的失落。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九日闲居》
在他的心中,酒能祛除心中的百种烦忧,菊花能让人停止衰老,可他却只能让重阳就这么白白过去。他惆怅地采了一大束菊花,坐在篱笆旁,漫无目的的望着远方。
然而,没过多久,有一个白衣身影疾驰而至。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的小吏,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大喜,立刻尽饮,大醉而归。
送来的酒,无论优劣,这份情谊却让人感动。常言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王弘知其爱酒,更知道其无钱买酒。而重阳,像陶渊明这样浪漫的文人,怎可少了酒,故此,急命人送来好酒,从此也留下了“白衣送酒”的典故。
03
魏晋时,重阳的节日气氛已经很浓,而到唐宋更是隆重,唐德宗时还将重阳节正式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之一。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还记述了当时的盛景:“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岗等处宴聚。”
重阳节的京都,花团锦簇,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而在崇尚诗词的唐宋文人笔下,则更是精彩纷呈。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唐·孟浩然《九日得新字》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帘卷西风,人比*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佳节重阳,有登高寻古,也有携酒访故,更有易安居士的帘卷西风,人比*花瘦。繁华的城市如此,偏僻的山村亦如此,即使在遥远的边境,只要战事平稳,在此日亦是要上下同欢,兵将同庆。
04
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就曾记录下边疆将士们的重阳欢庆:
九日*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天宝十三年,岑参应封常清之辟入其幕府,来到塞外北庭,亲睹了*中的重阳。在这一天,*中上下一片欢腾,歌舞宴饮,与内地无异,但却多了一份边塞独有的肃杀。横笛凄清悠扬,歌声清越激荡,宛转中透着一点粗犷,欢愉中带着一丝苍凉。
塞外重阳,又是一番别样风采。
从古至今,几乎所有诗人笔下都曾有过重阳的感慨,但都不如毛主席的那首《采桑子》读来豪气冲天: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重阳是秋日里最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