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重阳节,可能大家除了看新闻感受到一点点的节日气氛外,大多数人只是又度过了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工作日。如果没有*和冯绍峰扯证的官宣在大家平淡的内心里掀起一丝波澜,这将是又一个原样复制的日子。大家也许会在心里默默地再次感叹一下节日越来越没有节日的味道,发一点点牢骚。但是,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平庸,只能靠别人的人生来进行些许的调剂?真的是节日没意思?是没有社会气氛?其实都不是,只是你的人生无趣。
重阳是个好节日,我们就看下物质生活远没有我们丰富的古人是如何追寻快乐。据成书于宋代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曰,四民并籍野饮宴。”到了这一天全民出动,郊游野餐。同时大家佩戴茱萸,饮用菊花酒,据说是这样做能够让人长寿。在当时条件好的人家会在高楼之上设宴欢聚。
至于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起源,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在《续齐谐记》有记载说是汝南有个叫做桓景的人跟着费长房学道。有一天老师费长房就对桓景说了:“九月九曰,汝南当有大灾厄”,要想免此灾厄,就要“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桓景听后就照着做了,全家躲到山上。晚上回去一看,家里养的鸡犬牛羊全部暴毙。不免心中一阵后怕,但是庆幸的是自己一家老小保全。后世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饮酒,大概就肇始于此。
当然,如果每年的重阳节都是这样重复,古人也会觉得越来越没有味道。事实上古人在重阳节相当会玩。据富察敦崇写作的《燕京岁时记》记载,在清朝时期,每年一到重阳节,京师人士都会“提壶携浆,出郭登高”一时间京师周围适合登高之处挤满了人山人海,“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烧烤炉子都架到了山顶,你说快活不快活?
吃的方面还有一种叫做花糕的点心,平时是吃不到的。《析津志》记载道“九月九日,都人以面为糕”,相互赠送共度重阳节。晚清时期的花糕有两种,一种是用糖面来制作,中间夹着细小的果干等美味,一层一层交叠起来,各不相同。制作起来稍显费事,但是吃起来味道确实最为甜美的。还有一种可以说是简化版的,就是在蒸饼上面粘上星星点点的枣干或者栗子肉。每到重阳节时,家家户户都会预先制作,以供赠送和食用。
在晚清,大家在这一天还会精心烹制糟蟹,配上当时流行的良乡酒,味道清醇,老少皆宜。更有*澄澄的大鸭梨、软糯香甜的狮子、鲜艳酸甜的山里红等等美味。有些美味虽然平时也能尝到,但是人们讲究,什么时令吃什么,而且相信只有在正确的时令,才能尝到食物最美的味道。
讲时令的除了各种美味外,还少不了的就是“此花开后更无花”的菊花了。在当时的老北京人口中,菊花被叫做九花。当时的富贵人家还会在重阳节的时候用数百盆菊花从高到低摆满高高的花架。远远望去,犹如小山,叫做九花山子。还有一种四面摆满的叫做九花塔。这一风俗到现在也延续了下来,不过大多是公园、广场摆放的,比之过往一定是更加漂亮新奇,只是普罗大众少了一些参与感罢了。
富贵人家除了赏菊之外,这些年轻人也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到钓鱼台策马奔腾,争个高下。当时的名堂叫做“望海楼”。钓鱼台在清朝时是皇帝出城祭天必经之地,早膳在这里安排。
再有一个令人兴奋的活动就是祭财神。这个祭财神的主体不只有普通老百姓,还有寻常难见的一些特殊行业人群:梨园子弟和青楼女子。在过去这些人要样貌有样貌,要才华有才华,虽然地位低下,但是普通人想见一面不比今天的明星容易多少。所以有些人就会选择在这几天守在广安门外的财神庙旁边,只等着一饱眼福。要知道平时想见这么多角儿可是要相当多的银子。
这就是古人的重阳节,虽然略显寒酸,但是每一项都足够让人回味一整年,并期待着来年这一天的再次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