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发布原创音频栏目
《听见西安的声音》
今天和大家相约“久久”
九九重阳到
“我们的节日”被时代赋予新内涵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是阳数,因而重九亦叫“重阳”。
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得以巧妙地结合,成为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也给中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赋予了新的内涵。
此外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康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为全国“老年节”,这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
重阳节起源于汉长安《长安志》中有汉代京城长安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汉刘歆《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陕西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以此可证明,西汉时已形成了这些相对固定的节日习俗,也可以说,重阳节始于汉代长安。
重阳节在唐代被确定为正式节日
长安城的重阳习俗多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因为九月九日这一天老百姓登高望远,有避灾祸和邪气的讲究。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如遇水患或瘟疫,高处是安全的地界。再从阴阳五行上来看,这一天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接。古人认为应避不正之气,或说邪气对人的侵害,而离家登高避之。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唐长安盛行在重阳节登大雁塔
在唐代长安,盛行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大雁塔,远眺终南山和观望长安皇城的风俗活动,长安城南的*原、少陵原、乐游原、神禾原也是人们竞相登高之处。那为什么唐朝人喜欢在九月九登高呢?有一种说法称,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轻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关于这种上山采集活动,一些地方的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随即登高的习俗就流传开来。
“赐萸囊”源于西汉长安
正因为唐代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云:“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而“汉武赐萸囊”即指西汉武帝时就有“赐萸囊”的风俗,把茱萸装袋子称“萸囊”,以便佩戴。周处《风土记》有:“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九座糕香飘长安城
重阳节,在西安长安和陕西渭南合阳、华县有蒸九座糕的习俗 ,陕北吴堡、横山有蒸枣糕馈赠亲友的习俗,以软米、红枣制作,不用油炸。谚语云:“九月九,家家有。”这就是重阳吃重阳糕的重要习俗,因“糕”和“高”谐音,吃重阳糕与登高有了联系。陕西西乡县流传有在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
《猫蝶图》寓意长寿富贵
祭祖敬老一直都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过去,西安以及陕西省民间,在重阳节给老人祝寿时,要在窗户上贴剪纸窗花以庆贺,图案有《猫蝶图》,猫蝶与耄耋同音,猫蝶与牡丹组合图案,寓意长寿富贵。在西安周至县一带农村,至今还保留着遇节庆给老人送鞋的习俗,以此表达孝心。
丨《徐悲鸿秋桐猫蝶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丨
关中地区九月九走亲戚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中地区的人,还喜欢在重阳这天走亲访友,俗话说“不追九月九,亲戚两手丢。”在关中一些农村,娘家还要给女儿和外甥送火红的柿子,表示日子红火;在咸阳一带,还要为新婚女儿送枣糕,“枣糕”的谐音为“早高”,意寓一对新人“步步高升”。
唐长安城也吃大闸蟹
深秋到了,我们现在喜欢在这个季节吃大闸蟹,其实自唐朝开始,就有重阳节吃大闸蟹的习惯,唐伯虎的“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是重阳节吃螃蟹最真实的写照,俗话说重阳蟹最美,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重阳节前后,蟹肉肉质鲜美,蟹*肥厚;二是重阳节是个孝心节,天渐凉了,给父母送上一套保暖衣,蒸上几只鲜美的大闸蟹,冲上一杯暖暖的姜茶,让老人家暖暖和和过节。
诸多重阳节习俗由长安城传承至今
足以说明
长安自古都是一座敬老爱老之城
祝福所有老年朋友
颐养天年
晚年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