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写到了在“大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们可以从文学、文史、文化三个方面去引导孩子拓展,其中文化部分又是最为宽泛的。
恰逢重阳节,我试着从传统节日文化这一块,和家长们分享在过传统节日时,有哪六个细节,可以让孩子们多去了解、感受、挖掘“大语文”。
一、节日由来。
节日由来,是一种向历史源头的溯源,和历史、神话、传说等内容联系紧密。
想想“除夕”夜里的那只名叫”夕“的怪兽,是不是让孩子对远古有趣的传说故事充满了好奇?
还有端午节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中秋节那寂寥的奔月神话,是不是又给了孩子一次绝佳的文史学习机会?
所以,借机认真仔细的讲解节日由来,就是节日文化”考点“的第一步。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在古代,它经常举行秋季丰收祭祀活动。
唐代的时候则正式确定为民间节日。
而在民俗中“九”为最大,含有长久长寿之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所以又叫老年节。
二、节日风俗。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每个节日都蕴含着非常有特色的风俗。而对各地传统风俗的描述,大量出现在孩子的课本中。
而重阳节的风俗活动有登高、晒秋、祭祖、赏菊、佩茱萸、放风筝、摆敬老宴、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当然最出名的就是登高了,登高山、登高楼或者登高台都算。为什么要在这一天登高呢?
原因大致有这么几个:
其一,古人对山岳既敬畏又崇拜,有“登山祈福”习俗;
其二,重阳这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民间争相趋之。
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大家一起去秋游赏秋,清明的春游叫踏青)。
三、节日食品。
重阳节应景吃喝不算多的,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有些地方还会就着菊花酒吃螃蟹。
可其它节日的应景食品可就多了,特别是春节,不光数量特别多,而且南北的差异很大,这里面就有很多可讲的内容。
而且讲传统的饮食文化,可是一件大人小孩子都觉得非常有趣的事情。
四、名句名篇。
这可是和文学挂钩最紧密的环节。
我们每个佳节对应的文学名诗、名句、名篇不少,平时孩子在课堂上都还要学,这不碰上过节了,还不应景深化一下?
那些广为流传的重阳佳句,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诵读感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仔细更重看。——苏轼《浣溪沙·重九旧韵》
而中学思维能力更强的孩子,有条件的就可以深挖诗词之下的历史背景。
如毛泽东诗词中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诗写在年刚上井冈山,力量薄弱的历史局面下,既有一丝感叹,又有乐观昂扬的诗意。有条件的还可以翻翻那一段国内历史。
如宋代李清照的《醉花荫-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帘卷西风,人比*花瘦!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对丈夫的思念,但作为诗词的社会文化背景,孩子们可以去了解一下当时北宋时期的生活美学,文人喜爱的熏香、点茶、插花、挂画等四雅活动。
五、节日活动。
如果有时间,相应的民俗活动:登高赏秋、放风筝、佩茱萸、制作重阳糕等,公益活动:参加敬老慰问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参与,把它融合到亲子活动、户外活动、社会实践、研学体验里去。
个人认为,文化类的知识积累,亲身体验、亲身参与是特别重要的。
多参加类似的传统习俗活动,不光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可还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好渠道啊。
六、地方特色。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一个传统节日,尽管有着趋同的风俗,但具体到每个地方,还是有很多有趣的不同。
比如,重阳节,很多广东人认为爬山登高可以转运,特别是近期不太顺利的情况,所以大家很热衷去爬白云山。
还有些地方,在这一天,一定要给家里的老人专门定制两盒当地的糕点。
而多了解些同一风俗下的不同做法,对于孩子感受地方差异,增长见闻,进而慢慢建立起宽容的文化接受态度,是很有好处的。
以上,就是利用好节日契机,深化“大语文”科目的传统文化细节,细节越“魔*”,感受越深刻,文化铭记越在心。
另外再插一个环节: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对外输出。
如果家里娃走的是英文原版路线,千万不要放弃“过节”这种绝佳的文化输出锻炼机会。
小的孩子,找些英文版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书籍来看,了解从外国人的角度,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的,顺便掌握一下,那些关于传统节日、美食、风俗的英文词汇、词组、约定俗成的说法。
而大一点的孩子,英文描述、写作等输出能力还可以的,那么多鼓励孩子用英文讲传统节日习俗,向外教老师介绍,向外籍小朋友描述,或是录个英文介绍视频,或是写些简单的英文PPT等等,这都是将传统优秀文化对外输出的好方式。
讲好中国故事,建立文化自信,推广中国优秀文化,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大语文”在考试之外的最大意义。
可能有些家长会说,过个节,要整这么多内容,好难记呀!
其实,关于大语文在节日文化上的拓展细节,我想说的是:
对于家长,并不是要一次教完;
对于孩子,也并不是要一次学完。
如果真是要如同考试一般,那去把各个节日的百度百科都打印出来,直接背出来就完了。
我们得慢慢来,有趣的讲,多次的讲,不同地点的讲,不同方式的讲,让孩子每回记住那么一两点,长期耳濡目染,才能让传统文化的有趣和意义根植在心中。
家长们难不难?
当然难。
可那句话怎么说的?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想培养一个知识面广博、有礼又有节、考试分数还不错的孩子,本来就是一件难事啊。
愿与家长们共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