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九九重阳的诗48首,唯此1首千古流传,乃
TUhjnbcbe - 2023/9/8 21:37:00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6552376715502314&wfr=spider&for=pc

历代的文豪诗人们在九九重阳的话题上不吝泼墨,据不完全统计,所做的关于九九重阳的诗歌有48首之多。

如诗仙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创造晚唐诗歌高峰的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与李白齐名的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英年早逝的初唐天才诗人王勃的《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在这些诗作中,菊花、美酒、乡愁,友情,亲情诸多元素构成了浩瀚中国文学史空中一颗颗闪耀的星星。但是,在这些行星中有一颗最亮的星,那就是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成名,这首诗就是他17岁时的作品。王维的是诗佛,又是一个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他很多诗的独特特色。但这首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就是这一首诗,尤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已经成为中国人描述思念故乡的千古佳话。每一个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在每逢佳节的时候,都不自觉会吟咏而出。这种感染力,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这里的山东不是当前地理意义上的山东省,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这种手法和诗人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结:

又是一年重阳时,无论你是身在异乡或者是你的亲人身在异乡,相信都会想起王维的这么一首诗。重阳的诗很多,何以唯此一首妇孺皆知,这就是来自它质朴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这种穿透力可以贯穿古今,从当年,长安街头,形单影只,一个17岁的翩翩少年,到今天为了生活、事业、学业漂泊在异乡的北漂、南漂、海漂们!

/完/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九重阳的诗48首,唯此1首千古流传,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