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句赏析第36期:
咏菊的诗歌,我们并不陌生,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写下了许多佳句,下面这三句,是对于前几期写菊花的千古名句的补充,当然,最后陶渊明的那句,流传非常之广,影响也非常大,亦是常读常新的佳句,读来让人有一种洒脱至极的感觉。
1.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最是怜惜远方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候应该在战场旁边寂寞地盛开着吧。出自唐代岑参的《行*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曰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这首诗只有20字,虽然题目点明是写重阳节,但实际却别有深意。此诗是借用陶渊明的典故发引而出的,所以我们应该先知道这一典故,据说,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时,家中没有酒了,只好在自己的宅边欣赏菊花,独自解闷,一直坐了很久,后来王弘送酒来了,两人才得一醉。
岑参此处便是承接这个典故的意蕴而写下的此诗,只不过,诗人的感情更加深沉,强自登高又无人送酒,更无菊可赏,因而有此一叹。但诗人又联想到故乡的菊花,这就显得过渡自然亲切了,点明了题目中的思乡主题,又应了重阳节之景。可诗人的感情又是低沉的,因为自己的故乡,正在战乱之中。
故园菊花盛开,有无数种思念方式,但诗人偏偏点出“战场”二字,足见其深长的余味。
这也是全诗最令人感慨之处,也算是另一种边塞诗吧!因为有了这最后一句的“应傍战场开”,就将整首诗置于了安史之乱的大环境下,这就突破了单纯的思乡和赏花之情,而是寄寓着诗人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2.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连日阴雨荒废了庭院中的菊花,寒冷的严霜侵倒了半池的荷叶。出自于诗圣杜甫的《宿赞公房》,诗曰: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从诗中描写的景象来看,应当是深秋时节,当时杜甫正在秦州,流离中遇到自己的旧友赞公,留宿其家,正遇上连日秋雨,天气骤然转凉,赞公院子中的秋菊、外面池塘中的荷叶都显得衰败不堪,杜甫因有所感,便写下了这首诗。
此二句诗虽然主要是写景,但其实也渲染了自己和赞公萧条凄凉的境况,是有言外之意的。秋风、荒菊、莲池,这些景象,本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悲伤之情,再加上杜甫这如椽妙笔的描写,让人更增同情之感。
当然,就整首诗而言,并没有过分悲伤,因为佛教自来讲究万事皆空,参禅悟道才是正理,这样荒芜的秋景,不平的遭遇,或许更增佛家弟子的修为,因此杜甫才有“虚空不离禅”的赞誉。
3.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两句,亦是这首诗最妙的两句,相信稍微读过古诗词的人,都是对这两句熟悉的。意思是说,在南山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得,偶尔抬头,便能看到南山。出自于晋代陶潜(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之五,诗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两句,写出了陶渊明无所羁绊、融入大自然的怡然自得之情,有着超凡脱俗的清雅和情趣。
苏轼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鲁迅先生也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地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
如此情趣,当真是古今无双,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