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暮秋已近,九九相重,日月并应,吉寿绵长。
亲友相拥,眺目登临,携壶举觞,山远翠微。
明日是重阳节,也称敬老节、重九节、茱萸节、晒秋节等,我国自年开始将其确定为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重阳”得名源自于《易经》:易经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如“九”为阳数,“六”为阴数,而九为“阳数之极”。
重阳为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日月并应——有着九九归一、一元复始的意义,因其吉祥的寓意,重阳节逐渐成为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孝亲、祭祀之外,重阳节还有赏秋登高、晒秋宴饮等的习俗,它寄托着国人对健康长寿的祈愿,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表现。
当然,在重阳节热闹的外表之后还隐藏着国人挥之不去的乡愁和对于家国最深的依恋,承载着我们的精神内核和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密码。
佳节又重阳荏苒又重阳,万里尽秋霜——重阳节,源自星象崇拜与秋收祭祀
《易经·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重阳由来已久,最初源自古代先民对于天地、星象的祭祀和崇拜。
季秋之月,重阳之日,大火(大火星)入库,处在乾坤转换之时,即乾德刚健,坤德柔和,乾坤兼备,是乃吉象。
正如《易经》中所说“群龙无首”——和我们现代的解释不同,这里的群龙无首反而很好。
意思是群龙各尽自责、各显所能,团结互助,将个体和群体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无需龙首领导,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宿二——箭头方向何为“大火入库”呢?大火(大火星)即心宿二(天蝎座主星),是古人判断季节、确定生产时间的重要坐标,我们经常说的“七月流火”即大火星西行,预示天气转凉。
古代人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轨迹和位置,将*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星宿”,即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一方位有七颗星,且分别对应着四种动物。
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了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
每年随着春耕开始,苍龙七宿开始在东方夜空逐渐上升,夏季它则在南方天空,秋天时开始在西方隐退,标志着天气将寒,冬天时则隐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二十八星宿苍龙心宿二即古人所称“大火星”,是天蝎座的主星,它是一颗临近死亡的红超巨星,但是亮度很高,属于一等星。
重阳到来,心宿二开始隐退,提示人们寒冬的脚步已然不远。
星象崇拜方面,古代在广东、江苏、浙江、云南等地,均于农历九月一日至九日连续九天举行九皇会,即““重阳九皇会,北斗延寿辰”。
北斗九皇由北斗七星和左辅、右弼构成:《玉匣记》中写道,九月初一到初九为北斗九星的生日,世人礼拜,有无量功德。九皇会影响很大,在民间逐渐演变为礼斗之俗。
重阳由来之一——秋收祭祀除了星象崇拜之外,重阳之时,仲秋已至,此时也是秋收祭祀的最佳时节。
农历九月,秋收之时,祭拜天地,祭祀祖先,以示尊重——更多是一种感谢天地、感恩祖先、祈求丰收及健康长寿的活动,由此而衍生出宴饮、登高等内容。
重阳,登高远眺,赏菊宴饮菊花知我意,九月九日开——重阳之俗,源起秋收,消灾防病,益寿延年
《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重阳节最初记载于《吕氏春秋·季秋纪》,其中写道——九月丰收,宰杀牲畜,祭祀天帝,祭奠祖先,用以感谢上天和祖先的恩德与庇佑。
除了秋收祭祀,重阳节还源自于古人求取长生的愿望,汉《西京杂记》中记载古人为求取长生,在此日采集服用药物并举办宴饮庆祝活动。
同时,三国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对此也有记载,其中说到九月九日,日月并应,顾称重阳,为求长久,享宴集会。
古人重阳集会重阳登高佩茱萸,消灾辟邪的来源
《续齐谐记》:“九月九日...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重阳辟邪消灾、登高远眺的习俗源于东汉方士费长房的故事。
话说汝南(今河南南阳)有一个叫桓景的人,随费长房游学累年,在重阳前夕,费长房预测他家中有难,让他速回并做红色锦囊,盛放茱萸,系于手臂登高并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于是他们全家便在九月九登高,待傍晚回家后,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全部暴死,无一幸免,他请教师父才知道是牲畜代人而死。
古人佩戴的吴茱萸花同时,也有桓景跟随费长房学艺,师父给他茱萸叶、菊花酒斩杀瘟魔的传说。
山茱萸果——古人的“辣椒”后来人们也模仿桓景,在重阳节登高远眺、佩戴茱萸,以求辟病消灾。
实则重阳秋高气爽、日丽风清,正是适于登高赏秋的时节。
古人认为此时“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登高可以趁气升仙,于是,金秋九月便成为登高远眺的首选,而后引申为强身健体的功效。
同时,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湿热,治寒去*,适于佩戴预防疾病,所以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饮菊花酒满园花菊郁金*,人共菊花醉重阳——重阳与菊,延年益寿:赏菊,饮菊酒,吃重阳糕
魏晋时期,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菊花凌霜傲骨,高洁坚贞,一朵便可开尽秋色,受到人们的赞赏和喜爱。
重阳赏菊习俗古已有之,但陶渊明让其居于重阳节C位。
农历九月为菊月,陶渊明是菊友,亦称“九月花神”,他高洁脱俗,隐逸不羁的性格和菊花非常契合,他的田园生活,让人们敬仰和艳羡。
庄子化为蝴蝶,陶潜自成菊花,秋菊盈园,寄怀于言——陶渊明的菊园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拜访,苦于应付,他曾写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于是,菊花在重阳盛开,人们在重阳赶来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不亦乐乎。
饮菊花酒现代沿用西方礼仪将菊花作为葬礼献花,实则在古代,人们将菊花看作长寿花,会赠送菊花祝寿,如魏文帝在重阳日赠送菊花为钟繇祝寿。
《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菊花在清雅之外,其所制作的菊花酒还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汉代,三国、明代等的古籍中均有关于“菊花酒”的记载。
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它甘凉沁心,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成为重阳必备、延寿去病的“吉祥酒”。
九月九日倍思亲,人共菊花醉重阳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重阳节正式成为普天同庆的官方节日。
市井生活丰富多彩的宋代,重阳节则热闹非凡:《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关于北宋重阳节盛况的记载,即九月重阳众人赏菊数种(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金铃菊)。
酒家还将菊花设计为类似于菊花走廊,菊花洞府等造景,不得不说老祖先的浪漫我居然一无所知。
其中还有关于重阳糕的记载,以粉面蒸糕,插剪彩小旗,嵌入石榴籽、栗子*、银杏、松仁等,还会弄一个粉制狮子,放在糕上,十分有趣。
重阳食糕重阳糕也称五色糕、菊糕,没有固定的制作方法,据说在重阳日的早晨将糕放在儿女的额头,口中念念有词,就能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也是重阳糕制作的本意。
有的重阳极为讲究,会做九层宝塔状(对应九月九),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意为重阳),再插上小旗,点上烛灯,即点灯、吃糕为“登高之意”。
明清时期,宫廷也食花糕,皇帝还要去万岁山登高揽胜、以畅秋志,清朝时,除了以上风俗,还会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用以“解除凶秽,祈求吉祥”。
重阳登高而重阳发展到现代,一些农村还保留了“晒秋”的习俗。
在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等山区的村民,因为地势复杂,平地较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和窗台屋顶来晾晒农作物,江西婺源的篁岭晒秋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秋景。
秋色宜人,碧空如洗,高处的农作物,红的热烈,*的饱满,色彩浓重,层层叠叠。
这种特殊的生活场景经常被画家、摄影家记录,也成为秋日游人的最爱。
那些明艳的色彩,蕴含着生活的厚味和丰收的喜悦,映衬着山色和房屋,如同一幅画卷,这是中国农人的平凡生活里因地制宜的智慧,也是他们辛勤劳作中独有的浪漫。
江西婺源,篁岭晒秋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关于重阳的诗词与浓情
江涵秋影,西风渐紧,东篱菊华、暗香浮动。
雁栖晚风,把酒*昏,碧水惊秋,游子思归。
在重阳的由来和发展,习俗和风物背后,不可错过的一定是关于重阳的诸多诗词。
这其中,有凄清萧瑟、悲秋别情的孤寂哀婉;也有羁旅乡愁、伤时忧国的痛楚怆然;亦有壮阔绚丽、振奋激昂的豪情旷放。
古代女子的重阳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宋代〕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帘卷西风,人比*花瘦。
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清愁无限,龙脑香气从金兽炉中袅袅而出。玉枕纱帐,凉气浸透,把酒*昏,暗香盈袖,帘卷西风。
重阳佳节,清冷孤寂,词中未着一笔愁,却充满思念之愁:云雾之浓是愁,瑞烟袅袅是愁,玉枕纱帐是愁,夜半*昏是愁,把酒赏菊是愁。
最后,人比*花瘦——更是将“愁”字推向极致,奇特的比喻将思念一并托出,成为经典绝句,这是关于重阳思亲之愁。
古人重阳赏秋登高重阳之愁除了思念亲人,还有忧思家国之愁。
杜甫的《九日五首》:“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黑猿哀哭,白雁难来,异地飘零,思念亲人,遭逢战乱,衰老抱病。
其中感时伤世的家国情怀,悲壮苍劲让人感怀。
文天祥的重阳:“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定流水,*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万里飘零,孤身囚禁,窗外梧桐,忆及故乡,多想像天空中大雁一样自由翱翔。
流水落花,也许有些是无法阻挡的,但他心中的信念和忠诚未改,满腔遗恨,龙山梦中。
菊花须插满头归在重阳的秋愁之外,更多的还有那样旷达的秋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
白居易的重阳宴席,菊花金*,白菊如霜,将自己与白菊做比,白头翁入少年场,却未曾感伤,反而融入其中,快乐难挡,如同白菊尽情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美好。
《定风波·重阳》苏轼(节选):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登临翠微,江涵秋影,快意大笑,菊花满头,古往今来谁不老,何必触景伤情,享受当下最为美好!
不愧是苏轼,乐观旷达,禅意十足的人生,让后人赞叹。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采桑子·重阳
毛主席〔近现代〕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古往今来,有太多吟诵重阳的诗词,最为喜爱的要数主席的这一首《采桑子·重阳》。
战地*花在硝烟炮火后的秋风寒霜中,带着不可阻挡的生命力、香气四溢——那是革命终将胜利的希望和象征。
秋风劲爽,摧枯拉朽,雄浑刚健比柔和的春光更有力量;“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秋水澄碧,漫天云霞,瑰丽无比的壮阔。
他是诗人更是战士,慷慨激昂,豪迈旷放,充满了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唤起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豪情满怀!
重阳白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关于乡愁和陪伴的二三事
重阳节是开阔淡然的,也是心境高远的,而对我来说更多是特别的意味与牵挂。
每到重阳,蓦然良久,丰收时节,归家时刻——游子该归去了,即使行囊空空,即使心灰意冷。
大地映衬着夕阳的残红,秋暮的萧瑟灼人心痛,这是一个比中秋更让人念家的日子,带着漂泊和无家可归的落寞。
唯有家乡的酒,浓烈入喉可以释放哀愁,唯有家乡食物,香甜质朴可以抚慰内心。
重阳——关于乡愁的思念
此时总会想起幼时妈妈教我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有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小时候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故事映在我的脑海里。
初识不解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比起流水过痕,时间更像是风,从指缝中走过:过去的日子,无数的笑泪,除了华发皱纹以外——难寻其身、难闻其名。
岁月无情,时间无声,有时也是一种让人畏惧的力量。
佳节又重阳,九九思亲浓重阳以敬老为重,因为工作在外,总要问候家中老人,直到7年前姥姥走了,她离开的日子正是重阳后的一天,九月初十,而姥爷也在去年年初去了那个世界陪伴她。
每到此时,便有了或浓或淡的悲戚,秋至风木悲,以前少时并无所感,而后逐渐体悟,非草木,而人心戚然无着尔。
总在心里不断地温习姥姥唤我的声音,姥爷鼓励我的暖语,生怕忘记,生怕它们也随风而逝。
愿岁月可期,愿家人相伴《春秋》有述:皋鱼宦游列国,归而母卒,泣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遂自刎死。
皋鱼宦游归来,母亲逝去,他悲泣自刎——也许这就是父母在,不远游真正的含义和最为悲伤的注解吧。
时光无情,父母也以目之所见的速度老去,总希望给予他们应有的陪伴,却因为各种原因不断地推迟,错过。
生命中总是充斥着太多未曾珍惜,却已经来不及的遗憾。
愿大家都能更多地关心和陪伴长辈,你能分给他们的已然不多,但在他们眼里,也许你有时就意味着一切。
重阳是清冷的,也是热烈的,有菊花香气,也有蟹酒厚味。生活的味道总是浓淡相宜,也许这就是时间教会我们的意义。
重阳——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每每看着街上的老人,感受着他们的温暖,想到他们曾经也拥有那样火热的青春,为这个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是谁的子女,谁的父母,为他们的亲人带来了生命中无尽的美好和希望。
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在敬意之后多些温情和体恤,更多地陪伴和理解,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快乐地度过老年时光,愿最美不过夕阳红!
重阳节逢国庆节,双节同贺,我们的新中国也已是73岁的老者,经历了多少风雨,走到今天,十分不易,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中国梦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指日可待!
愿大家国庆假期愉快,重阳阖家安康,心情舒畅!祝愿各位老年朋友们老当益壮,老有所依!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麻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