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六一”活动,表彰学生环节可以删
记得“六一”那天,孩子们手舞足蹈,快乐心情溢于言表。节目表演时,孩子们尽情地歌舞,使劲地鼓掌。天气炎热,即使是汗流浃背,仍是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照例,最后是颁奖表彰仪式,(奖励“三好学生”以及“优秀少先队员”)。可是祝贺的掌声并不响亮,刚才那股高兴的劲儿全没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不敢想,不想问。不知用何种语言来打破这尴尬的场面,挥手作别,只想让他们早早回去收拾起自己的心情。次日,上课时,一位女学生两眼红肿,精神疲惫。我问:“怎么了?”她说:“老师,我眼睛痛,不舒服。”我以为是昨天表演节目时,热的,累的。随后,我骑车把她送回家休息。听家长说:“是因为今年“六一”未拿到“优少”奖状,哭了一宿,眼睛都哭红了……”面对一些责备的话语,我只好以笑相陪。02“六一”节目表演,评分环节可以删
为一些社会群体设置节日,目的是希望社会所有认识都来关爱这类群体。“母亲节”歌颂母爱无私,“父亲节”表达父爱如山,“重阳节”也称敬老节,“六一”儿童节体现对儿童的关爱,希望祖国的花朵天天快乐、健康。“六一”进行文艺表演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让他们的欢声笑语留在节目表演中,而不是在“六一”表演中分个三六九等,什么“三好”“优少”,什么节目荣获几等奖等,那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要拿节日来进行比赛、评奖,更多的是送去掌声和关爱,而不是去伤害那些没有评优或获奖孩子的自尊,我们要看到的是“六一”那天个个孩子都喜笑颜开,欢乐无限,让他们回味每个“六一”儿童节,成为他们美好的回忆。通过评选奖项来激励学生是必要的,但是过于泛滥不是好事,不分事件都来比个高低,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竞争的生活圈,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不利于和其他孩子合作。各种评比和竞争,使部分学生的心灵渐渐扭曲,失去生命的价值----快乐、自由、成长。其实我们身边经常出现类似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做习题是总是用手遮住,生怕别人偷看,有了难题向学生请教,多半会吃“闭门羹”,学生的学习用具,也从来不肯相互借用……几来岁的孩子,如此冷漠。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社会群体中,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健康活泼的身影,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孩子的笑容是最纯最美的,他们可以给家庭带来快乐,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从育人的角度来看,育人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应体现生命的价值。育人不应是布置任务去规范他,约束他们的自然成长。或用“奖状”“排名”等形式激励他们,让孩子们过早走入“竞争”这种怪圈,由于孩子们的身心还未健全,面对竞争带来的后果失去调控,要么沾沾自喜,要么“哭了一宿”,这样很容易导致他们畸形的心理,譬如:嫉妒别人,性格孤僻,相互难以合作。“奖状”的背后却有着更为复杂的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孩子们的人格是否需要打磨?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是不是越战越勇?如果我们的孩子追求未来而忘了现在,考了满分而忘了快乐,学了知识而少了关心,那我们除了培养出一架“考试机器”还能得到什么呢?一张张“奖状”正在演变成“罪状”,向我们诉苦:还我自由,给我快乐。“揠苗助长”的教育,就会是“南辕北辙”的结果。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卢梭在他的名作《爱弥尔》中假象了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通过这个男孩的成长,卢梭展示了“自然教育”的神奇魅力:孩子在一个宽松和谐,趣味盎然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健康可爱,每个人都喜欢他。我想卢梭所表达的,也是我想说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作为教育者,应心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