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课本中有名的唐诗,竟是诗人十七岁写成的,
TUhjnbcbe - 2023/10/13 18:32: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
人到中年,每每离开家乡,都会感觉一阵凄凉,不自觉地就会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朋友。这种感觉尤其在节日的时候显得浓烈,就像歌里唱的“落单的恋人最怕过节,只能独自庆祝尽量喝醉”。其实古人早就写过这种情感了,早在千年以前,白居易在邯郸的冬至夜“抱膝灯前影伴身”之时独自吟唱着“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思乡之切,羁旅之苦,可见一斑。另外一首著名的在节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本书被收录在小学课本中,从我们刚刚接触古诗的时候就已经可以断断续续地朗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这首诗我们仿佛触摸到了乡愁最初的样子,但是当时终归是年级比较小,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会“倍思亲”,为什么会“少一人”。直到慢慢长大,逐渐远离了故乡,直到当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次“老乡”这个字眼,直到我们在外地过了越来越多的节日,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这种愁思与无奈。那么,问题来了,写这首诗的王维当时一定已经经过了许多人事的沧桑了吧,一定是像白居易那样几经宦海沉浮已经有着深刻的人生体验了吧。但是,并不是,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才十七岁!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此时的题下注曰:“时年十七”,此诗作于开元五年,也就是公元年,而王维生年是年。十七岁,当我们还在纠结十七岁的眼泪能不能浪费的时候,王维已经开始漂泊长安,写出如此千古传诵的诗篇了。也许有人会质疑,这首诗写得并不见得多好,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场景,词藻也并不见得有多么的华丽。首先,这首诗被选入到了小学课本里,光这一点,就已经比下去了很多诗人,他们成熟期的诗作都没有被选入课本中。要知道,能被选入课本中的作品都是十分有分量的。如果你对课本的选拔标准有什么异议或者不认同这种评判,没关系,好的作品总是有他可以称道的地方。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深情,不用过多的雕饰但是已经能够写进人们的心里。明朝学者顾璘评论说:“真意所发,忠厚蔼然”,就是在说这首诗的自然。明朝的李攀龙也说:“诗不深若,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王维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而然,这一点在他晚年的诗中有所体现。顾随讲诗词说唐诗中有两大类型,一种是靠力量取胜,如李白“君不见*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另外一种就是靠韵味儿取胜,代表人物就是王维,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毫不用力,却有一种静与自然的美,以至于后人会说,读王维的诗自有风声泉声入耳。往往人们写力量很容易,写自然却很难。王维独自在异乡漂泊,又恰逢九九重阳节,自然而然地就念叨出了这几句话,在后两句他还想到了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的情景,正如后世评论家张谦宜所说的“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这种写法叫做对写,往往能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后来大诗人杜甫也这样写出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优美诗句。说到底,虽然这首诗写得自然,但是如果让没有深厚才学积累的我们去写是写不出来的,当时十七岁的王维就能脱口而出这样的诗句,可见他也是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的积累的。所以您有没有感到扎心,十七岁,人家留名千古“此诗尤万口流传,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现在的我们还没混出个名堂来,还在外地孤独地“每逢佳节倍思亲”。不过人比人气死人,我们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无法千古留名,但至少无愧于心,这就够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课本中有名的唐诗,竟是诗人十七岁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