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农村俗语三月三,九月九,没事别在河边走
TUhjnbcbe - 2023/11/7 20:48:00
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人们的印象中,这两个时间在一春一秋的节日,正是春秋风时气温和风景宜人的季节,人们纷纷到野外去,一个是去春游,一个是登高。“没事不往河边走”,春游和登高,都是以游玩为主,在农村人的眼里,应该算是没事,因此就没有必要到河边去。可古人的三月三,人们喜欢到水边坐着(江、河、溪、池塘等)饮酒,有的还要河边沐浴、洗脚。而九月九,没有明确说人们到溪河边去,但是,到过山里的人都知道,要想登上高山,必须要沿山谷行走,然后才登上山脊,再沿山脊登上山顶,或者山的高处。走进山谷的时候,就有溪水相伴而行。在农村,河流与溪流有区别,河要大,溪则要小,但在古代农村人的意识中,溪河是一回事,没有明确的界限。居住在山里的人,往往把稍大一点的溪流称为河,让真正从大河边过来的人,听起来有点好笑,但当地人就是这么叫的。而有的地方则把河称之为溪,让只有小溪地方的人感到惊讶。比如湖南沅江的五大支流,虽然水深滩急,但旧时都能行船,是当时的重要交通要道。然而历史上,则称这五条比较大的河流为“五溪”。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指的就是沅江的五大支流。现在人们都不叫溪了,改叫“河”、“江”,只能在地方名字上还保留两个,一个是辰溪,湖南怀化的一个县名,叫辰溪县;雄溪,湖南怀化洪江区一个镇名,叫雄溪镇。三月三和九月九两个节日,古代人是离不开溪边河边的,现在的人,在这两天,去不溪河边倒是无所谓。那么为什么农村人忌讳到河边去,并留下俗语:“三月三,九月九,没事别在河边走”呢?一、三月三是什么日子三月三是我国传统的上巳节,时间在农历三月初三。事实上,古代的上巳节不一定是三月初三,而是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也就是说上巳每年在三月上旬的日子会不相同,只是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后才固定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三月三自古以来就没有统一的说法,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有诸多别称,如现在称上巳节、元巳、女儿节、中国情人节、春浴日、泼水节、肉孜节、踏歌节、赶歌坡、赶庙会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三月三就是古人沐浴、郊游、会情郎的日子。这些名称都是比较好听的,但是,古代还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三月三是我国古代四大“*节”之一,也就是说,三月三又是古代祭祀祖先的日子。1、古代民俗的水边举行祭礼:祓禊三月三日这一天,古人来到水边祭祀,举行辟灾祛邪仪式,称禊祭。《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汉应劭《风俗通》:“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音jié,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音chèn,病,有的版本“疢”字为“痰”),为大絜”。由此看来,古人所谓的“祓禊”(音fúxì),指的就是上巳日,人们来到在水边举行祭礼,用香草浸泡的水沐浴,祓除不祥。《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就是对春秋时期上巳节禊祭活动、沐浴场景以及活动结束后回家路上场景的描述。2、古代民俗的变异:水边宴饮,郊外游春古代三月三有“江渚池沼,曲水流杯”之说,《荆楚岁时记》中说:“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到三月初三这天,官民都走出家门,来到野外江河、小洲、溪水、池、沼的边上,引水做出弯弯曲曲的水渠,然后“流杯”饮酒。宋代吴自牧撰写的《梦梁录·三月》说:“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曲江”不是指江河的具体地名,而是指江河的拐弯处,或者人工引江河水的弯弯曲曲水渠。人们就在“曲水”水边“流杯”饮酒取乐。当然,后来人们把饮酒的溪河及水渠边都称“曲江”,这也是后人借古风之意。不过也不排除,古人每到三月三,聚集到一些景色优美的溪河边,或水潭边去游玩,久而久之就把这地方的名称固定下来,叫做曲江。比如说《南岳记》说:“其山西曲水坛,水从石上行,士女临河坛。三月三日所逍遥处。”曲水坛这个名称就是被后人固定下来的,至今依然沿用这个名字。踏青,就是春天草长莺飞之时,郊外散步游玩,也有的叫春游。至于“曲水流杯”之中的“流杯”,在古代是一种游戏似的饮酒方式。人们在水边聚会饮酒时,把酒杯放在流水之中,酒杯在水中流动时,经过弯曲的水渠,停在哪个人的前面,这个人就要取杯喝酒。这与后人酒席上行酒令的一些游戏规则类似。3、“曲水”风俗起源在古代的不同说法南朝梁人吴均,写了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书名叫《续齐谐记》,书中讲述了一段故事,晋朝初年,挚虞和束皙两人,对“曲水流觞”的起源问题,在晋武帝面前有过一场争论。晋武帝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皇帝。有一天,晋武帝问尚书挚虞:“现在三月初三,引水成曲渠,流杯饮酒,这样做的寓意是什么呢?”挚虞回答道:“东汉章帝(注:东汉章帝,即东汉第三位皇帝刘刘炟,汉光武帝刘秀之孙)的时候,平原县一个乡村中有一位叫徐肇的人,三月初,他妻子生了三个女孩,可是三天内陆续夭折了。村里的人都认为是一件非常邪门的事,以为是中了某种邪气。为了祛除邪气,村里的人们手牵手,到河水边去清洗。他们把酒杯放在水里,任酒杯随水流飘去。曲水的起源就是从这里来的。”晋武帝说:“如此说来,曲水之说不是什么吉祥之事。”尚书郎束皙不认可挚虞的说法,他向晋武帝解释道:“挚虞这个年轻人,对这个典故太不了解了,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还是让我来说说这个典故的来源吧。”束皙接着说道:“这个典故的出处有两种说法。典故的出处之一,周朝时期,周公旦选定洛邑为东都。东都建成后,周公旦借流水泛杯饮酒,因此《逸诗》(注:《诗经》并非足本,其记录的篇以外的诗称逸诗)上有诗句说:‘羽觞随波流。’典故的出处之二,秦昭王于三月上巳日,在*河的一处拐弯处饮酒的时候,忽然有一个金人从东边走出来,将一把水心剑献给了秦昭王。金人对秦昭王说:‘这把水心剑可以让你统治西夏,使秦国强盛起来。等到秦国强大并称霸诸侯的时候,你就要在这个地方修建曲水祠。’后来秦国果然强大称霸,至此以后,西汉和东汉就将这种风俗沿袭下来,天下江河拐弯的地方,就成后来人们在三月三日这天非常繁盛的聚会之所。”晋武帝称赞道说:“真是讲得好了!”于是,晋武帝赏赐了束皙,所赏之物为*金十五斤。可怜年轻的挚虞太稚嫩,姜还是老的辣,人家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这下可倒霉了,被晋武帝降职使用,还得到基层磨练一下。于是挚虞只得卷起铺盖,到阳城县做县令去了。4、古代不同阶层,三月三的风俗有差异上节所讲的故事中,挚虞和束皙的说法,谁对谁错呢?其实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两人都没有错,这两种说法当时就应该都是存在的。束皙说的是在帝王将相及士族阶层流传的生活习俗,而挚虞说的则是乡野百姓生活习俗。其实,古代各地已形成不同的习俗,《礼记·曲礼上》就有:“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也就是说,上巳节的风俗,从魏晋时期开始,就出现了两极分化,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城市士民阶层,在上巳节那天,曲水禊饮、踏青;而农村,则依然是“祓禊”,香熏草药沐浴,希望洗去灾祸和病根。胡朴安著《中国风俗》一书引用《通州高志》的记载:“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即古人修禊遗意。”也就是说,直到清代,直隶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民间在三月三日那天,依然有“病创者”到河边洗濯,希望洗去灾祸和病根。无独有偶,南方一些山区,三月三这天,至今还有妇女有用草药熏蒸沐浴的习惯,称之为“祛风”,草药也称为“风药”。只是熏蒸沐浴都是在家中,没有到河边去洗,这可能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有关,有封建礼制在,女人哪敢到河里去沐浴?这也许就是“修禊遗意”,因社会的变化,风俗中发生变异。5、民间关于三月三为“*节”的说法民间传说,三月三这天,与传统的中元节、寒衣节类似,长时间被关天冥府的**,要放风一天,接受阳间亲人的祭祀。这也是现在一些地方,三月三为祭祖节的原因。这自然也应该是古代上巳节为祭祀节的遗风。传说,那些被放出来的**,有主者直奔向生前的家中,接受后人的祭品和钱财,无主者则找不到要去的方向,在人间四处游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孤*野*”。三月三民间祭祀活动大多在水边,人没有事的时候,尽量避免到河边去。这其中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民间认为河水是连接人间与阴间的通道。旧时,民间迷信活动的中送邪祟,就送到河边。第二种,河里有“水*”,即历来溺水而亡者,在万物复苏时的三月三,以前溺水而亡者急于寻找替身,它们才能超脱,一旦让“水*”缠身,在将来的日子易落水而亡。这些说法都是旧时代民间的迷信说法,也正是因为那时有这种落后而愚昧思想的存在,让人们对三月三这天的河边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6、“三月三,没事别在河边走”的解释人们对“三月三”不同的理解,主要体现在旧时代不同的阶层之间,也就是城乡之间的差别。他们生活的条件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会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城市的官僚阶层、士族阶层,他们生活衣食无忧,安富尊荣,有了物质上的满足,追求的自然就是精神上的享受。因此,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他们纷纷走出家门,水边宴饮,郊外游春,三月三就成为他们约定俗成游玩的日子。农村中的村民则不同,他们过着的是节衣缩食的贫穷生活,每日为生计发愁。阳春三月,正是春耕生产的大忙季节,农活都干不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不下种,何望秋来收?他们哪有条件去水边宴饮?至于郊外游春,他们长年居住在山野田园,早就劳作在春天里,用不着学城里人的雅致,很多的人倒是梦想是能到繁华的街市走一趟,见见世面。这与城里人的观念是相反的。旧时,农民最害怕的就是生病,一个家庭一旦有人生病,就是一场灾难。由于人们对“病”的认识不足,把病看成是“灾”和“邪”,有的认为是有“*”作祟。他们希望身体健康,就得“辟灾祛邪,祓除不祥”。于是,三月三日这天,“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也有的地方,三月三这天,以迷信的形式到河边去“送*”。因此,农村就有了“三月三,没事别在河边走”的三个理由。一是河水不干净。“病创者”三月三日用河水洗过,河水带有“病”,还是远远地躲开好,免得疾病染身。二是河边“不洁”。按旧时迷信的说法,既然三月三这天,有人把“灾”和“邪”送到了河边,这天的河边就满是“灾”和“邪”,到河边就会招惹“灾”“邪”。三是很现实的问题。农民是靠劳作为生,他们把城里人的“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看成是“游手好闲”,侈靡浪费,农村人学不了这种“风俗”,这是白白浪费“阳春”。到河边看到这些水边宴饮场合,会把村里的“风气”带“坏”,还是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清。这一说法非常现实,比前面迷信的说法要靠谱得多。其实,“三月三,没事别在河边走”这句话,农村讲得不是很绝对,说的是“没事”的时候,才不在河边走。但是,农业生产劳作,必须在河边走,那是“有事”,而且做的都是正经农事,当然可以到河边走的,要不就耽误了春耕生产。这就是这句俗语很有意思的地方。二、九月九是什么日子?我国古代的重阳节,以“登高”为标志,而登高的目的就是为了“辟邪”。这一说法,《续齐谐记》也有记载。东汉年间,传说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一位著名的道士,他有预知未来之事的神通。道士有一个徒弟,名字叫桓景。一天,道士预言说,桓景全家在二九相重这一天,即九月九日,会遭大难。若要避开这场灾难,除非这一天,他的全家人不能呆在家里,而是身上插上茱萸,还要带着菊花酒,到高山上去躲避一天。桓景一听可吓坏了,他按照师傅说的话去做了。晚上,他们全家人从躲避的高山上回到家里时,看到家里的牛、羊鸡、狗等家禽家畜全部都死了。这个时候,道士也来到桓景的家中,他对桓景说,这些死去的家畜,就是代桓景全家受了灾祸。从此以后,民间兴起了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风俗。我国传统节日大多离不开吃喝,后来,一些文人雅士为了增加登高的情趣,登高时还要举行野宴,喝菊花酒。登高野宴也就成为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既然三月三暮春时,地气下降,天气上升,适合人们出门踏青,春游。九月九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接,人们出门秋游,而这天出游后,逐渐进入寒冷的冬天,民间把重阳登高称之为“辞青”。那么,九月九日这天,为什么人们不能到河边去行走呢?主要是古人认为,地势越低,不正之气就越多,而河流是每个地方相对来说最低的地方。本来人们就是为了避免邪气才登高,如果往河边去,就会接触更多的不正之气。不到河边去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点。这种说法,与三月三有同样的道理,说的是九月九这天没事才不要到河边去,有事要做,则不再忌讳之列,可以到河边去。看来,旧时农村人为了不耽搁农活,在风俗和劳作之间,还是以劳作为重,并不是一律禁止到河边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村俗语三月三,九月九,没事别在河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