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的孤陋寡闻,对于七夕节我所看到的只与牛郎织女有关,并不是什么中国的情人节。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更应该是“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的上元节,即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书上说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传说牛郎织女是被王母娘娘强行拆开之后,终日难以见面,只能隔河相望,而喜鹊感其赤诚,就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众多的喜鹊聚在河面上,形成桥,让牛郎织女得紧在桥上相会。
因为桥是喜鹊聚集而成,故称为鹊桥。一直到现在,鹊桥也成了促成相爱的青年男女相互了解沟通的代名词。
牛郎织女在七夕当晚,也会在鹊桥之上,相互倾诉一年来的思念之情,夫妻之间的秘事等。传说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也有说是在葫芦架之下的。种种变异的传说,这并没有什么妨碍,传说故事的梗概也不外如此。
在我的家乡,七夕节也是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七夕节也不叫七夕节,而叫七月七。
用一个日期的名字代替这个节日的名字,其他用日期代替节日的还不少。比如,正月正,也就是正月初一,是春节。二月二,龙抬头,同样是日期代替了节日的名字。三月三,同样是用日期代替了节日的名字。而且,三月三相应的节日属性太多,比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踏青节,女儿节等。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乡亲们的口中有叫端午节的,也是用日期代替节日,叫作五月当五。六月六,家乡的习俗是吃炒面晒箱。同样的是说不出名字的节日,就用六月六来代替。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也多用九月初九琰代替节日的名字。
另外,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乡亲们也往往会用日期代替节日的名字。所有的这些节日都与七月七一样,用日期来代替节日的名字,说出来乡亲们都知道是什么,谁也不会感到奇怪,
家乡的七月七,我的记忆中有两种活动,一是穿针眼。七月七的当晚,年轻的女孩们,找出针线,穿进去就代表着这个女孩是心灵手巧之人,而穿不进的人免不了被同伴取笑。
想来织女本就是为天帝织彩帛的,自然是心灵手巧,所以在此时琰穿针眼,也是向织女祈求,自己也象她一样的心灵手巧,或许这也是把七夕乞巧节、女儿节的原因吧。
其实另一种活动才有意思,就是偷菜。七夕当晚,女孩们相约一起过七月七,于是就提了篮子,各自摸黑到村口的菜园里去偷菜。每个人都要偷七种菜,然后把偷来的菜收集在一起,包饺子。
七个女孩齐动手,自然也利索快捷,有择菜的,有洗菜的,有切菜的,有和面的,有包饺子的,有烧火的。人多力量大,很快就端出热气腾腾的素馅饺子。当然饺子之中又包了硬币、棉线,针(用草棍代替)之类的东西。谁会吃到这些东西,吃到了就预示着拥有某种好运。
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菜园,都在村口的自留地里。而七月七之时也值夏季,那时的农村没有别的娱乐节目,甚至还没有有通电,更没有电视可言,乡亲们都在村口的月光下纳凉,而年轻的姑娘就说笑着一起走向菜园的时候。
也不必因为摸黑而害怕,就是看到有人去向自家的菜园里偷菜,也不会有人去阻拦。因为是七月七,习俗赋予了女孩们去偷别人家菜的权利。
而我作为男生,却深受其惠。那些年,我邻居家的女孩多,而邻居之间就我最小,所以每年的七月七,我总是在巷口等着她们偷菜回来包饺子,等她们也给我盛上一碗饺子打打牙祭。
现在的农村,年轻的姑娘早已不知道有这个偷菜的习俗,仅仅知道七月七是与牛郎织女有关的乞巧节,又或像城里人一样把七夕节当作中国的情人节等,没有人再记起七月七偷菜的游戏活动。
相应的七月七也被过度开发,被过度商业化,并冠以中国的情人节,七月七成了青年男女的节日。其中的各种活动,无不围绕着青年男女进行。少了乞巧的属性,多了情人的属性。或许这也是社会进步,社会变迁的结果吧。
不仅是七月七,当下的中国,所有的节日都被无限的商业化,而节日的传承的习俗及文化属性,却越来越少。当然还有更很多的节日,大部分人只知道一个名字而已,在商业化的过度的宣传之下,男人们就知道自己要花钱了。至于为什么要在这天花钱,却都是一脸的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