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九月初九重阳节传统习俗及旺运指南
TUhjnbcbe - 2024/2/27 16:08:00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

仿佛昨日还是丽日炎炎,几场淅沥小雨,增了几分凉意,秋天就这么爽快地登场了。蜜糖般的*色慢慢爬上枝头,染*了枫叶,秋风拂过鲜花和果实,带着丝丝馨香,甜化了人们的心10月17日,我们迎来了入秋后的重要传统佳节——九月初九重阳节。

一、重阳节来历

重阳节,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定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日月逢九,双九相重,所以称为“重九”,而在《易经》中,以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名“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加上双重的“阳数”,被认为是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很早的时候就有重阳节这一节日了,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有提及重阳节的活动,魏晋时期出现饮酒、赏菊的做法,唐代正式被定为节日,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民间流传着一个修仙降魔的英雄的事。南朝梁人吴均之的《续齐谐记》记载了东汉桓景年幼时父母因瘟疫病死,拜师学艺“修仙”,后瘟魔再度祸害人间时,疏导百姓登高避祸,以茱萸叶子和菊花酒帮助百姓避免感染疾病,独自战胜瘟魔。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各地流传甚多,其一为先秦之前农作物丰收之际祭祀天帝的活动,其二为古代祭祀“大火”星的仪式,其三为皇宫祈求长寿的行为,后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将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传入民间。重阳节和除夕、清明节、孟兰盆节都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其来源不论为何都因祈求好运,有着重要的存在意义,其习俗是符合时令,且有文化价值的,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二、重阳节传统民俗

重阳节在两晋和南北朝时称为“素节”,即在九月九日禁荤食素。自唐中宗始,重阳节重视登高,也会饮菊花酒、插茱萸枝、佩茱萸绛囊和尊老敬老。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登高

重阳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当属登高了,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郊游,游山玩水,健身畅志。

(2)插茱萸

“遍插茱萸少一人”,插茱萸是重阳节的又一习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防止厄浊邪气的侵袭,燃薰后可避虫咬,对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是有益的。

(3)赏菊、饮菊花酒

恰逢菊花盛开之际,赏菊、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一大乐事。菊是长寿之花,又是凌霜不屈的象征,最有名的还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重阳节常有举办大型的菊展。

(4)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形状类似于九层宝塔,部分会放两只小羊。唐宋时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地十分盛行。现多制作来孝敬老人。

(5)放风筝

秋高气爽,最宜户外运动,放风筝便是重阳节最“流行”的运动。古人认为“重阳节”是“转运日”,所以选择在这一天将美好愿望寄放于纸鸢——“鹞”之上,将其放飞,以求心愿顺利达成。

(6)吃羊肉面

很多地方会选择在重阳节这一天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白面为“百”减“一”,即应“九九”之典。部分地区也会吃牛肉,都是符合时令的,性温,容易被吸收,“贴秋膘”过寒冬。

三、12生肖开运方法

重阳节当天可以在着装打扮上进行“设计”,来增旺运势,宜多穿些*色系、褐色、红色、紫色的衣服、鞋子,佩饰方面可以多戴一些偏*色、红色的饰品,可适当化一点淡妆。外出踏青游玩时,可以多往南方或是东南方走,顺应五行相生之气,纳其福禄。

生肖马:适合外出踏青登高,避灾纳福,顺情应景;

生肖兔:注意当天的口舌是非,要做到低调行事,不与人争;

生肖猴和生肖鸡:适合外出走走,呼应节日的同时也能舒缓当天的压力;

生肖虎:避免当天的大吃大喝带来身体的负担;

生肖猪和生肖鼠:学会控制脾气,静观万事;

生肖牛、生肖龙、生肖羊和生肖狗:应积极投入的做每一件事,切记不要偷懒;

生肖蛇:注意当天情绪的稳定,健康方面要注意血压上升等问题。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月初九重阳节传统习俗及旺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