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汪藻之点绛唇
TUhjnbcbe - 2024/2/27 16:48:00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bdfhl/220321/10467309.html

汪藻的一首《点绛唇》抒写诗人寒夜中的一种闲适、恬淡而又略略感到凄恻、悲凉的情怀。词人一度有感于仕途艰险,机锋四伏,因而渴望退隐归家,乐守田园,此词即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情感。词人在词中通过对景物的刻画,委婉地写出他心中的苦闷,表现手法极为含蓄,全词语言明快,意境深远。读者不仅能真切地体会诗人当年生活的情景,而且能窥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上片写诗人所处的特定环境: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寒夜的天空,江水静静地奔流,北斗星低垂着仿佛要衔住那高高的山峰。短短十一个字就包含着五个意象:月——夜——江——山——斗(北斗星),而且把每个意象的静态、动态都形象地表现出来:“夜寒”、“江静”、“月娟娟”、山脊衔着星斗。“山衔斗”中的“衔”字用得十分富有表现力,它把北斗低垂,几与山接的视觉印象一语中的地活画出来,而且把山峰与北斗“衔接”的具体情状描绘得无比确切:突起的山峰有如吻喙,北斗斗杓有如器皿,山峰接北斗有如吻喙相合器皿,比拟十分精当新颖。在这样的夜晚谁都会心旌动摇、思绪缭绕的,更何况是深情易感的诗人,于是“起来搔首”徘徊则是自然的了。当搔首徘徊之际,忽然发现梅花的枝影映在窗上。疏影横斜,本是梅树梅枝的典型姿态。这里一“横”一“瘦”就把梅花的神韵突现于纸上了。诗人这里虽系写景,也未尝没有包含着某种寄托或自况,横窗的梅影是高洁的象征,诗人自己亦是如梅般地洁身自好。“瘦”字此处用的极好,既把梅花人格化,又写出它(也就是诗人自己)不谀不阿的坚贞硬挺精神──耿直的傲骨。如果把“搔首”和“瘦”联系起来,更能看出诗人在“梅影”上的寄托,“搔首”乃有烦恼、牢骚。因搔首而瘦乃是自然之事。一语双关,多层涵意,真乃巧思妙笔。

下片即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抒发胸臆。“好个霜天”是对上片的一句感叹式的总括,又是下片抒情的开启:霜天冷落,友朋云散,把酒传杯的手,也只得闲搁起来了,心境的苍凉由此可见一斑。联系乃父的*治遭遇,是否也有这样深层次的寄托:新*的袭来有如霜天冷峭,一般有抱负有作为者也只得将满腹经纶闲置一旁了。联系后面三句,这种解释便显得更加合理:“乱鸦”当指那些*同伐异的*客,在他们啼噪一番之后,“归去来”的心情就更加迫切、浓重了。诗人写得极为含蓄,借用身边景,眼前事贴切而又隐括地托出一番含而不露的心事。“浓于酒”三字写的极为轻松、随便,却蕴藏着严峻的*治内涵,酒是苦闷的麻醉剂,人在饮酒之后可以暂时忘却心中的不快,此处说“归兴浓于酒”就是意味着归隐的意念即使在酒醉之际仍然非常清晰。诗人与现实*治决裂的决心可以说达到了极其坚定的程度。意近旨远,言浅寓深,这首词的魅力就在于此。

此词上片写景,画面冷洁清疏,下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将上片欲言未言之情思抒发出来,于自然幽默中含愤激之气。整首词构思别致,语言晓畅,情景相生,结构缜密,浑化无迹。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娟娟:明媚美好貌。

山衔斗:北斗星闪现在山间。

搔首:挠头,心绪烦乱焦急或思考时的动作。

霜天:秋天。

闲却:闲置。
  一轮圆月明媚新秀,秋夜寒、江流静、远山衔着北斗。夜不成寐起来徘徊搔首。窗间横斜着梅花疏影,那么清瘦。好一个凉秋月夜的霜天,却无心饮酒,闲置了传杯把盏的手。君知否?听到归巢的乌鸦纷乱的啼叫后,使我归家的意兴浓郁似酒。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而古代天文学成就慨述成为各门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从考古发掘来看,半坡氏族文化时期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人们还把农历称为“夏历”。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一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西周已经设有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同一本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学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中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浮在宇宙中。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的,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祖冲之在刘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完成了《大明历》这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如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道所需时间)日数为27.21223日,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日只差十万分之一日。
  隋唐时期,又重新编定历法,并对恒星位置进行重新测定。一行、南宫说等人进行了世界上最早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人们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幅星图。在敦煌就曾发现唐中宗李显时期(705—710年)绘的星图,共绘有1350多颗星,这反映了中国在星象观测上的高超水平。要知道,欧洲直到1609年望远镜发明以前,始终没有超过1022颗星的星图。

宋元时期,制造、改进了许多天文仪器。北宋苏颂等人的《水运仪象台卜以水为动力,带动一套精密的机械,既可观测天体,又可演示天象,还能自动报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种。元代郭守敬制的简仪等在同类型天文仪器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还创造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和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是一样的,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明朝前期,天文学没有什么进展。明中期,欧洲传教士带来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促进了中国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徐光启等人翻译了一批欧洲的天文学著作,并制作了一些天文仪器,安装在北京天文台。清朝建立后,在中国的传教士又督造了六件铜制大型仪器,这些仪器保存至今。清代学者在天文学理论上也取得一些突破,如在《仪象考成续编》一书中提出恒星有远近变化,也就是认识到恒星有视向运动。欧洲在1868年才提出这种概念。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宋欧阳修《蝶恋花》)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帘卷西风,人比*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贺新郎九日(湛湛长空黑)刘克庄

空有壮志催白发

辛弃疾经常采用《贺新郎》这个词牌,这个词牌适于抒写豪放的感情,刘克庄也爱采用,他存世的全部词作中有百分之十六、七是使用这一词牌的作品。这首题作“九日”的作品,是重阳节登高抒怀之作。但是词人又不落俗套,把一首重阳词写得颇有特色:“白发书生神州泪”,词人慨叹自己的老大和中原的沦陷,内容充实,感情深厚;“常恨世人新意少”一句则恰恰从这种恨世人少新意的本身显示出了一点难得的心意。应该说,这首词是刘克庄的有代表性的一篇佳作。

上片首句很有分量。“湛湛长空”是登上高楼放眼眺望所见,展现出开阔的空间,而用“黑”字描绘*昏,显然是用夸张的笔法表述心情的沉重。然后以“更那堪”为枢纽,转出“斜风细雨”,笔调忽转细腻。“乱愁如织”,比喻贴切,充满了低沉的情调,而接下来的几句又以磅礴的气势扫荡了这种低沉。“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浩荡”二字,既描绘出千崖秋色,也表现了词人开阔的胸襟,一语双关。接下来,由“浩荡”较为“凄凉”的同时,立即用齐景公牛山滴泪的典故,反衬自己由于感慨神州陆沉而滴下的忧国之泪,其性质与程度是难以比况的,因此“凄凉”又立即转成了悲壮。文章贵有波澜,如此跌宕顿挫,才能把词人胸中的感慨抒发透彻。

下片承“白发书生”进行发挥,从今昔对比中发出了深沉的叹息:“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主要是抒写自己少年时的豪情与才气,并进一步突出如今的满怀家国之恨。下边更引出了“常恨世人新意少”的名句。何以见得世人少有新意?“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这里用的是“孟嘉落帽”的典故。用典故贵有新意,大家手笔,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刘克庄嘲笑世人缺少新意,这本身,也未尝不是一点新意。下边写出饮酒,语颇癫狂,好象词句本身也浸透着几分醉态:“若对*花孤负酒,怕*花也笑人岑寂。”词人以“白发书生”自称,已经感到“满怀萧瑟了。”赏花饮酒,聊以自慰。但是,萧瑟岑寂之感是破除不了的,仔细体味起来,词句之中仍然隐含着悲凉的情调。“鸿并去,日西匿”的结尾,写天际广漠之景物,与首句相呼应。刘克庄的词眼界力求开阔,胸襟力求高旷,以达到雄健豪壮的格调,他的这一追求,在这首《贺新郎》里已经得到了体现。既用豪放笔,又恰当地穿插细笔把“大声”和“小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欲托朱紶写悲壮”的目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有时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花孤负酒,怕*花也笑人岑寂。

鸿去北,日西匿。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湛湛:深沉,这里指满天黑云。

空四海:望尽了五湖四海。

高楼百尺:指爱国志士登临之所。

白发书生:指词人自己。

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织着斜风细雨。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我的心中纷乱如麻,千丝万缕的愁思如织。我平生就喜欢登高临远眺望四海,幸亏现在有百尺高楼。放眼望去,千山万壑尽现于点点秋色之中,我胸襟博大满怀情意。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追忆怀念以往的荣辱兴衰,一切都已经杳无踪迹了。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如果对着菊花而不饮酒,恐怕菊花也会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见鸿雁向北飞去,一轮昏*的斜阳渐渐向西边沉了下去。

孟嘉落帽与重阳登高

孟嘉(公元296-349年),字万年,阳辛人,他是三国时吴国司空孟宗的曾孙,也是陶渊明的外祖父,少年时代就以才华出众而远近闻名。孟嘉历任东晋庐陵从事、征西大将*长史、从事中郎。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沉着豁达,行不苟合。公元346年,孟嘉回到故乡,任阳新县令,后卒于家。

据《晋书?孟嘉传》记载:晋朝永和年间(345—356年),明帝的女婿桓温任征西大将*,孟嘉任参*,颇受桓温的赏识。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设宴招待文武官员,场面十分隆重,官员们都穿着肃穆的戎装,大家饮酒赋诗,啸咏骋怀。突然一阵大风刮来,把孟嘉的官帽吹落了,但是孟嘉本人却一直没有察觉,仍然在饶有兴味地和别人作文酬答、饮酒赋诗。中国古代是十分讲究冠冕礼仪的,子路有“君子死,冠不可免”的名言,所以,在这样隆重盛大的场合落帽而不觉,实在是有伤大雅的事情,为士吏的大忌。桓温暗令与会的文学家孙盛趁孟嘉入厕的机会,把帽子放到孟嘉的座位上,并且作文对他进行讥笑。孟嘉回来一看,立即乘兴创作进行唱和。由于他知识渊博,文辞俊雅,一语既出,四座皆惊,左右的官员无不叹服。后人便把这件事变成了一则著名的典故,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笑怜从事落乌纱”的佳话也就成为登高雅事。又因为重阳节之后天气逐渐变寒,因此称重阳节为“授衣之节,落帽之辰”(《岁华纪丽》)。

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在游览龙山时忆起孟嘉落帽的往事,于是写下了《九日龙山饮》一诗:“九日龙山饮,*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次日,李白意犹未尽,又作《九月十日即事》一诗:“昨日登高罢,今朝又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还在《九日》诗中借用这一典故:“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辛弃疾的《念奴娇》词:“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矣?落帽参*华发!”张子容《除夕乐成逢孟浩然》“远客襄阳郡,来过海岸家。尊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妙曲逢卢女,高才得孟嘉。东山行乐意,非是竞豪华。”都是借用了孟嘉的典故。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人认为,重阳节登高饮宴风俗的产生,与孟嘉落帽的故事有着密切的渊源。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
查看完整版本: 汪藻之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