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里的中国”系列中的《端午》看罢,觉得挺长知识的,就又入手了同系列的《重阳》,本来打算凑着重阳节看的,结果今年重阳,既没有精力登高,也没有时间看书,拖着拖着就到了今天。
好在年年岁岁都有重阳,学了知识明年后年都能用。不吃亏。
这套书走的都是古风,设计上很见功夫,有宋画古朴之美,阅读体验极佳,可谓赏心悦目。排版也很有特色,凡引用之处都用小一号的字体另外分段,留有空白,读者阅读的时候尽可以在空白的地方留下自己的注释、批注或者心得,毕竟,古文不是每个人都能直接阅读的。
这一点,还是很体贴的。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重阳的起源、重阳的历史演变和重阳的节令风物。
和《端午》一样,《重阳》也让人眼界大开,了解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知识。
比如学得了“节日动机”一词,这是中国人节日文化中很重要的文化心理,而“节日习俗是达到节日目的的方式行为。”(本书p27)重阳习俗虽然在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但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都是以辟-邪为主。
以此为基础,我们再来看各种重阳风俗,即使这风俗再个性,我们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比如重阳节吃五色糕,作者就为我们梳理了五色在中国文化中的渊源,女娲补天的时候,就是用五色石补天,连天都能补的五色石,因此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镇恶宝物,后来,五色石俭省成为五色,五色线、五色糕就应运而生了。蛮有意思的,我从小就在端午佩五色线,却从来不知道五色的来历。以后有机会的话,也希望能尝一尝五色糕,味道一定很不错吧。
从简单的民俗现象发掘文化内涵,这一点,这套书做得都非常不错,我喜欢。
作者刘琳的叙事风格非常可爱,虽然作者是一位61年的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似乎不该用可爱形容,但是读的时候总觉得这老先生心里头藏着文人的那种潇洒和淘气,遥想老先生讲课,一定也是很受欢迎的那种,课堂上学生也一定会笑声不断吧。
老先生批驳起现今流行的重阳节起源,毫不客气,比如批起“齐景公登高说”,老先生认为某些人仅仅根据登高二字,就认定当时已有重阳节,纯属“见骆驼便说马背肿”,哈哈,可以可以。老先生批驳起*花闺女的来历时,先是很体贴地帮着对方引经据典,然后,抬起炮架子,一个一个轰过去,这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律师,把对方所能想到的例证,全都摆出来,然后一举而歼之。从这里也能看出老先生做学问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不给对方留任何余地。
这本书的插图也很精致,图画整体以土色为主基调,很有秋叶的味道,和秋日的重阳节令遥相呼应。
绿色的端午,土色的重阳,下一本,会是什么颜色的什么节日呢?很好奇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