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二精读必背20篇之前10
必背1精读1
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者:柳永(也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多写男女之情,风格软媚。铺叙见长,善用俗语《乐章集》)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作者在倾吐离愁中抒发了身世之感。作者以凄清的秋天为背景,描写了一场难分难舍却又迫不得已的离别。词中既有离別的痛苦,又有仕途失意、江湖漂泊的感伤,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被作者反复渲染。此种感情在当时中下层文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全词围绕“伤离别”来构思,层次十分清晰。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三层:上片五句到“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别前留恋,“执手相看”四句写别时伤感;下片都写别后想象,既有眼前的实景,又有想象的虚景,虚实相间,层层推进。
三、词的情景关系处理十分融合。词从一开始就将“伤离别”的凄苦感情置于“冷落清秋节”的气氛中,情景自然融合。上片结句以景收束,既暗示前程的迷茫与分别的深愁,又使词情从“无语凝噎”的凄绝转为“千里烟波”的悠长,有张有弛,伸缩自如。至于下片“杨柳岸”的虚景描写,更是充满“伤离别”的凄婉情效,已成千古绝唱。
四、此词以铺叙为主,以白描见长。无论是勾勒环境、描绘景物,还是描写人物的情态、动作,刻画人物心理,都十分生动传神。
五、善于采用多种方法渲染离愁,抒发感情。如采用点染之法,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乃就上两句意染之。”又如借转折来表情达意的手法,词的上片,一般认为是半句一转的手法:方骤雨,马上初歇;方帐饮,紧接说无绪;刚留恋,又兰舟催发,如此等等,在不断的转折中,将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必背2精读3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主张文章明道致用,反对浮华险怪,词与晏殊并称“”晏欧,所著《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新体裁)。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词通过写旅人的征途感受,表现了行者与思妇的离情别恨。上片集中写行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突出其渐行渐浓、无以摆脱的离愁;下片专写思妇,描画其危楼远眺、愁肠寸断的形象,并以“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想象,突出其离愁之深、相思之苦。
二、此词用典,富长联想。上片前三句描画行者所见的春天景色,是写实,但三组景色暗含典故,引人联想。写梅,使人联想到陆凯从江南寄梅给长安友人的故事;写草薰风暖,无疑与江淹《别赋》的句子“闺中风暖,陌上草熏”相关;写柳,则与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有联系三者全部与离别相关联。
三、此词描写春天明媚的景色,抒发的却是离恨别愁,属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具体地说,起首三句是描画江南春天优美而融和的景象,“摇征辔”三字一转,抒发离愁。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恋之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化实为虚)设喻巧妙。古人写愁的名句很多,这两句的特点是扣住春天景象,将离愁的渐远渐无穷与春水的迢迢不断相联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采用翻进一层的写法。在思妇的视野里,春山已经够远,而行人还在春山之外。句子递进层深,进一步突现思妇的离愁之深。
必备3精读6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神宗宰相《临川先生文集》)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一、“金陵怀古”是一个熟题,历代吟咏颜多,但古人认为王安石这首词是绝唱。这首词以六朝盛衰为抒情背景,通过对六朝君主追逐繁华、相继上演一出出荒淫误国悲剧的历史沉思,针砭时事,警诚当朝吸取历史教训,表现了一位*治家居安思危的眼光和胸怀,非一般文人吟咏可及。
二、词的上片写登临远眺所见之景。以“登临送目”领起,视野高远,“故国”,点登临地点,“晚秋”点登临时节。下面将秋日暮景层层写来,澄江、翠峰、征帆、残阳、酒旗、彩舟、白鹭,历历分明,景物具有鲜明的形象和色彩。下片“念往昔”转入怀志,感叹“六朝旧事”,抒写由此引起的“悲恨”、“荣辱”之叹,又以“寒烟衰草凝绿”的秋日景物写出凭吊之情,化景物为情思。结末以杜牧名句收束全篇,暗寓警醒当世之意,有余不尽,发人深省。
三、这首词意境阔大高远,内涵丰富,这得之于作者豪迈深沉的胸襟怀抱,以及多处借用前人诗句,自然融入本篇意境。写景方面摆脱平面铺叙,注意视角和层次的转换变位,从宏观写到细部,从静态写到动态,从近景写到远景,笔法灵活多变。
必背4精读9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纵横飞扬,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清新雄健,与*庭坚并称为“苏*”;词豪放清新,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开后世豪放派先路。《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这是一首悼亡词,为悼念作者原配妻子王弗而作。苏轼与王弗优俪情深,但十年前王弗不幸谢世。之后,作者又卷入朝廷*争;自请外放,抑郁寡欢。这首词在表现对爱妻深情思念的同时,也流露了仕途多艰的感伤情绪。
二、此词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结构上“梦”贯串全篇,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十年”写死别之久,“千里”写相距又远,但仍盼相逢,引起入梦。下片写梦中与妻子相逢,写得情真意切,恍若生聚。“料得”以下三句,写梦醒后的衰思。
三、作者对亡妻的思念刻骨铭心、跨越生死,所以采用了将自己和亡妻时而合写、时而分写的手法。上片“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关合自己与亡妻两方,此为合;而“不思量,自难忘”,落笔到自己一方,此为分。“千里孤坟”两句,又一笔合写双方都孤独而少慰籍。下面,“纵使相逢”句是合,“尘满面”两句又是分。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小轩窗,正梳妆”写亡妻,是分;“相顾无言”两句又合写夫妻梦中相见情景。
四、这首词无论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均以白描取胜。或描绘自己饱经沧桑的容貌,见出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或选取日常生活场景,是夫妻思爱十年的艺术再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属细节特写,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情感内容。末两句化景物为情思,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无尽思念。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词作情感典挚,意象清新,思致绵长。
必备5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州之后,他俯视江山胜景,缅怀古代英雄,是在反思人生,追求对现实处境的超越,其中有对残酷*争的鄙弃,有对宦游生涯的厌倦,有摆脱名利的愿望,有对忧患心情的自我消解,对心灵创伤的抚慰,对精神解脱的向往,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上片写赤壁之景,并非实写江山的雄奇和壮美,而着重表现了作者超越具体地点和景物的空间意识,“人道是”是他的有意提示。开头两句突兀而起,有高层建筑的气势;“乱石崩云”三句是夸张虚拟的描写,渲染的是大自然“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伟力;“江山如画”总括上片,“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片。下片扣“怀古”之题,由写景转到抒情,用“遥想”二字提起,人物事迹被虚化,写周瑜之年少有为,引出作者的自我反思。“多情”、“”人间如梦”等,即否定了过去执著*治、拘牵名利的人生态度,表现了可贵的自审心态。
三,此词运用了“借宾定主”的艺术手法,换言之,写周瑜的英雄业绩是为了说明雄姿英发的周喻,也不过是过眼烟云,终被大浪淘尽,这就传达了自然永恒、功业易逝的历史意识。
四,由于这首词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一向被视为豪放风格的典范。从此词写景的超越时空、抒情的超脱心情看,应该说是豪放和清旷风格兼而有之。
必背6
登快阁
[宋]*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一、这是*庭坚所作的七言律诗名篇,作者在泰和县任上官卑事冗,公余趁闲登临快阁,心胸顿觉开阔、于是倾诉了自己失意苦闷与适意忘机相互交杂的心情。作者向往精神洒脱、没有猜忌的生活,也透露出对现实景况的不满情绪。
二、全诗围绕快阁的“快”字生发。首联入题,从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写起,表明为求快意,故寻快事,登快阁,其中隐含厌倦官务的情绪。颔联绘景,承上“晚睛”二字写登快阁所见,从景物中求得快意。颈联抒情,说世无知音,唯有借酒消愁,透射出兀傲不群的性格。尾联述志,诗人面对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
三、本诗在用典、炼字等方面颇见功力。“天远大”、“月分明”,从杜甫和谢诗句脱化而来,意境逼真,对仗精粹,点活了眼前之景,也传达出作者的胸襟怀抱;“朱弦”、“”青眼”,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五、六两句属对严整,又揉进七言歌行句法,以“已为”与“聊因”和连缀、呼应,使得气势流转,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方东树《题昧詹言》),显出情致的联宕变化。
必背7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古代歌咏牛郎织女爱情悲剧故事的七夕诗词不可胜数,太多以感叹两人会少而别多为主旨。这首七夕词虽然也运用这一题材,但能自出机杼,化故为新,一反相思离别的缠绵感伤,提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新颖见解,这在古代同类作品中殊不多见,所以明人李攀龙认为“最能醒人心目”。
二、古人总以议论入词,此词却将写景,抒情与议论说理熔为一炉。全词以情景为辅弼,以议论点明题旨。上片写牛郎、织女相会,从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写起,借景传情,接着出以“金风玉露”两句议论,赞颂了相会之珍贵、爱情之圣洁。下片写离别,两情依依,骤又分离,继“柔情似水”的即景设喻之后,本可沿“忍顾鹊桥归路”的情绪抒写临别凄伤,然而作者却凭空转折,奔迸而出“两情”两句惊人之语,揭示了人间爱情的真谛,使人耳目一新,此结语也就成为全篇格调高亢的点睛之笔。
三、全词用象征手法,以天上双星(暗人间男女。“弄巧”写织女手艺精巧,“传恨”写流里传递情愫,“暗度”写牛郎、织女夜行相会,“忍顾”写两人一步三顾,都描绘出人的神貌,充满人的情意。此词意境深婉,富有理趣,淡语而有兴味。
必备8精读15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宋·贺铸(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有《东山词》)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时雨。
一、这首词表面上写相思和闲愁情绪,但细味词意,如“波波”、“芳尘”、“薪象”,宛然有一美人形象隐现于其中,联系作者一生怀才不遇,晚年退隐苏州的遭际,这首词显然有所寄托,即借春草美人的比兴传统,用李商隐《锦瑟》的诗意,寄寓自己年华已逝不为世用的苦闷。
二、词的上片写相思。用《洛神赋》典故,写自己满怀深情,期盼美人的到来。"
不过”、“日送”云云,写美人踪影难觅,希望落空,而芳春将尽,年华已逝。下片仍由洛神形象生发,写因失意而生闲愁,然后以景结情,用江南典型景物表达自己内心深重难遣的孤寂幽愤之情。
三、此词结句最为人称道,*庭坚赋绝句云:“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经他叹赏,流传千古。第一,从字面看,烟草、风絮、梅雨,为江南春天最常见,也是十分典型之景物,信手拈来,造语自然,不假雕琢;第二,化无形感受为有形意象。作者所赋为闲愁,闲愁是无形心理感受,实在不可捉模,一旦用这三种比喻性意象,闲愁便显得具体可感,仿佛具有广度、密度和长度。第三,作者运用了博喻手法,将三种景物复合起来比喻闲愁,也十分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把闲愁形容到了极致,足以超迈前人。
必备9精读16
兰陵王·柳阴直
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提示
一、据说这首词是周邦彦写给当时汴京名名妓李师师的,宜于歌唱。
二、作者是在京师送客之时,想到自己也久客京师,因而沉思注事,流露出厌倦羁旅生活的惆怅,满怀凄恻。
三、“柳”是这首词中的核心意象,这作者借柳起兴,抒发怀抱,但此词并不是一首咏物言志的咏物词。第一段从折柳送别的风俗写起,首句点题,以下四句写柳送人,人惜柳,切合离情,写足题面;“登临”两句落到自身,关合自己久客京华的境遇。第二段叙客中送客,既写行者的离别之恨,又写居者的淹留之苦,并虚拟行者舟中远去回望情景。第三段抒写别后情怀,却从人去后寂寞场景中见出,显得迷离惆怅,最后以闻《折杨柳》曲与首段呼应。
四、这是一长调,当年柳永的长调就以铺叙著称,常落入“今一昔一令”的平铺直叙模式。周邦彦此词也以铺叙见长,但作者讲究时空转换,将当前送别情景与缅怀往事穿插安排,显得曲折多变,有人称之为“曲叙”。如开头四句实写眼前景色,但“长亭路”三句就转为虚写此为历来送行之处,这是时间上的跳荡。第二段以“闲寻”一句过渡,"酒趁哀弦”两句实写当前别筵境况,“愁一箭”以下数句转为替行者设想,又是虚写行者在别后孤舟远行的景象,无限怅惘,这是空间上的幽跃。第三段“凄侧”在情感脉络上结递下,“渐别浦”三句又将思绪拉回当前,空间转换到别后之渡口情景,时间折回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即所谓前事。全篇收纵自如、虚实交错、笔法腾挪有致,情感隽永有味。
必背10精读18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宋,号易安居士,婉约派,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漱玉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这是李清照后期最著名的代表作。时女词人远离家乡,流落南方,丈夫病故,晚景凄凉,连遭国破家亡巨变,可以说是度日如年。这首词就是其晚年凄凉生活和愁苦心境的艺术写照。
2、全词借秋景言愁情,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于景物描写上着力,而这些景物都与愁情有关。在开篇总写环境和心情后,以下层层铺叙,步步推进,依次写秋气、秋风秋雁,秋花,秋雨,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愁的氛围,可以说词人是触目生愁,哀怨渐渐积聚,终于压抑不住,在篇终迸出“怎一个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喊。
三、清照此词是压卷之作,最为人称道的是开首运用十四个叠字,如珠玉落盘,声情并茂,人谓“创意出奇”。“寻寻觅觅”写若有所失引起之动作,“冷冷清清”写独居孤凄之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难以排遣之悲愁心情,已然愁绪满纸。因非刻意造作,而是从肺腑流出,所以后人模仿,鲜能及之。
四、用宋时日常口语写身边景物,眼前情事,可知“易安体”雅而不俗,极为当行本色的语言特点。《声声慢》历来都叶平韵的,声调较为平缓,李清照没叶入声韵,并且大量运用舌音和齿音,声调转为急促凄厉,也是此词的创新之处。
古二精读必背20篇之后10
背诵11精读19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诗受*庭坚、陈师道影响,被列为江西派“三宗”之一,后期诗风接近杜甫,也能词。有《简斋集》、《无住词》)。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一、这首词借回忆往事抒发吊古伤今的怀抱。作者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时当微宗*和年间,天下承平无事,故能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作者流落南方,艰苦备尝,回忆往事,不免百感交集。
二、上片写往事,追忆洛中旧游。“忆昔”两句,言旧游之地与人。“长沟”三句,写旧游之景,其中“杏花”两句,乃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往事历历在目。下片抒今情,感怀沧桑巨变。换头句忽转悲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二十”两句,言旧事如梦,知交零落。“闲登”句不承上文写,却宕开一笔,仍以景收,将沉挚的悲感转为表面的旷达,但“古今"两句,盛衰兴亡之感隐然言外。
三、此词极负盛名,作者不直言国事兴废,却用空灵的笔法,唱叹出之。如刘熙载评历来受到盛赞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杏花’两句,此因仰承‘忆昔’,俯注‘一梦’,故此两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倘谓现在如此,则呆甚矣。”小令须含蓄,此词结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简直可以概括天下万事,饶苍凉之致,警绝之意,好在句外,有余不尽。
四、此词的语言风格疏快明亮。浑成自然,似乎不假雕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史”等名句,古人认为真是自然而然,但也有称之为“奇丽”的。因自然是从雕琢中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才是含蓄有味的自然,对此可细加品味。
背诵12精读21
书愤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作品充满抗金爱国激情,风格多样,以豪迈雄放为主。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一、作者写此诗时被重新起用,再次激起他的满腔壮志豪情。他在诗中回忆抗敌往事,追思英雄业绩,表达了老而弥坚、死而后已的报国情怀。
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叙事,回顾他的战斗生涯。首联概括表达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颔联选择两幅战斗生活画面作具体描写。后四句抒情兼议论,表达而今的抗金情志。颈联侧重抒发壮岁已逝、抱负未伸的遗憾,尾联侧重评价诸葛亮的业绩,甚中蕴含着作者的崇敬之情、效仿之志。
三、此诗善用对比。从作者自己的角度看,壮岁的豪迈与而今的衰颓,是一层对比,报国的壮心与自己的年老,又是一层对比。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看,则陆游向往诸葛亮的北伐业绩,与朝廷君臣大多不思进取的现实,也是一层暗藏的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取向特别突出,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此诗中间一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历来享誉人口的名句。首先是这两句有高度概括力,是对作者生活经历的提炼,但又十分形象,有鲜明的画面感。而且属对工稳,自然流走,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宜为人们传诵。
背诵13精读25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力主恢复中原,反对隆兴和议,两度被劫落职。其词气势豪迈,上继东坡,下开稼轩,为豪放派重要词人。有《于湖先生长短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提示
一、这是一首中秋词。这首词,与其说是通过月夜泛舟洞庭,描绘了自然景象的浩渺开阔,不如说是表现了作者自我人格的超拔高洁。作者的自我人格魅力使这首词格外动人心弦。遭遇困塞却光明磊落,甚至能驱遣天地万物,自我抒情形象因此而占据了画面中心,充塞天地之间,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在词中得到了鲜明表现。“表里俱澄澈”一句,既是概括题旨的警策之笔,也可视为对此词艺术特色的形象表述。
二、在词中,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展现出空灵晶莹的奇妙境界。词的上片侧重描绘物境。作者有意突出洞庭湖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澄澈意境,以形象手段传达从中感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体验。下片着重表现超拔高洁、处变不惊的心境。“尽挹西江”三句极尽想象之能事,写来气概豪纵,笔墨淋漓,把全感情推向了高潮。
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早年参加耿京抗金义*,为掌书记,奉表归宋。初授江阴签判,历任江西提点刑狱,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未被采纳。遭投降派排挤,落职闲居信州上饶十余年。晚年又被起用,知绍兴府兼任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积极准备北伐,最终落职,抑郁而死。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腔忠愤寄之于通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风格悲壮激烈,但又变化多样,为苏轼之后的豪放词代表作家,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背诵14精读26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宋·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一、淳熙六年春,辛弃疾又一次面临职务调动。此词借春愁、闺怨,表达对国事危殆的忧惧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上片伤春,“更能消”两句以春归开头,以下“惜春长怕”两句是惜花惜春,"春且住”两句是留春,“怨春不语”四句是怨春,分数层写,暗示南宋抗金形势如风雨飘摇。下片闺怨,以男女喻君臣,借陈皇后被贬自况身世遭遇,并以杨玉环、赵飞燕事从反面作陪衬。结句“休去”三句,写残春景象,景中寓情,收束全词。词中意思有多层转折,如上片在惜春、留春之后,突然转为怨春;下片在呵斥玉环、飞燕之后,突接“闲愁最苦",转到自身,尽开合跌宕之致。
三、本篇采用传统比兴手法,而且融贯全篇,花草零落、美人迟暮,构成总体上的象征性意境,委婉曲折地抒发了内心的怨情。上片的风雨送春是借物起兴,残春景象象征抗金形势的动荡多变、前景难料,以及抗金人士试图力挽颓势而徒劳无益;下片的美人失宠是托古喻今,暗喻自己被谗失意的*治遭遇,抒发了抱负成空却无可告诉的怨恨。最后的斜阳烟柳景象,也象征南宋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局。此词沉郁顿挫、笔致委曲、梁启超评其“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背诵15精读27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宋·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一、这首词的创作,起因于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是辛弃疾被罢官后和陈同甫两人同游江西上饶鹅湖,狂歌豪饮,共议恢复大计。这次鹅湖之会,再次点燃了辛弃疾心头的英雄之火,在与陈亮分别后,他将一腔忠愤之志、报国之意,在这首词中倾泻而出。
二、上片是对“鸡湖之会”的追忆,以“老大那堪说”起,词人的心境是沉郁苍凉的。一世的英雄气概与清寂的环境相映衬,即事叙景,景为情设。下片直抒胸口,面对收复河山的国家大事,直奔抗金复国主题,读来大义凛然。以下连用典故抒情,透露出英雄失路的怨愤悲怆之情。结句却格调高昂,泣血誓言,壮志豪情,唱出了*钟大吕般的时代最强音。前人说辛词“肝肠似火”,读此词可以得此体会。
三、稼轩善于用典,这首词同样如此。如陈登、孟遵、伯乐、祖荻、女娲等典故,因多数是人们热知的典故,用意又十分贴切,用来抒情时并无晦涩窒碍之感,多个整故连用,意思几经曲折,反觉笔力千钧,气势如虹。
四、《贺新郎》这个词调,押的是仄韵,而此首用入声字押韵,情调比较激壮磊落;全词句式是奇句多于偶句,节奏就显得跌宏多变,这与这首词作为英雄的“不平之鸣”,是十分契合的,这些形式要素,也值得我们在反复诵中细加玩味。
背诵16精读29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提示
一、作者风华正茂,满怀兴奋与期待来到扬州,但所见所闻却无不触且惊心想到扬州过去的繁华,目睹今日的荒凉、“《黎离》之悲”油然而生,其中既有对金兵战争暴行的谴责,也可以体察到青年人美好理想遭到打击的心灵震动。
二、上片写初到扬州的现实见闻。首三句交代自己来到扬州这名胜之地,“过春风”两句,抚今思昔,是写当时所见实景。“自胡马”三句,极写金兵洗劫扬州后荒凉之状,此为目睹;“渐*昏”三句,再写角声回荡于“空城”,此为耳闻。下片重在抒发个人感怀。过片两句承上启下,托杜牧以写已情。以下“重到须惊”、“难赋深情”,都可视为作者自己的真切感受。末以景结,景中寓哀时伤乱之情。
三、词中黎离之悲,用借景言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加以表现。作者选择描绘的扬州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如“荠麦青青”、“清角吹寒”、“波心荡、冷月无声”尤其“废池乔木”两句,陈廷炉认为“写兵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四、词人为“感慨今昔”,精心选择了两类意象。一类写“昔”,即历史意象,一类写“今”即现实意象。历史意象用来描写往昔扬州繁华风貌,多处化用杜牧诗句入词境;现实意象用来表现今日游览的见闻感受。对今日扬州的描绘,无不以历史上的繁华作为依托;对昔日繁华向往,与词人此番游览扬州的体验密切相关。写“今”时寓有“昔”,写“昔”时寓有“今”,历史与现实两幅画面重叠映现,从中可读出言外不尽之意。
背诵17精读35
解连环·孤雁
宋·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提示
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咏物词,作者张炎也因此称为“张孤雁”。作者明咏孤雁、暗写自身,借孤雁的形象和遭遇,写出了自己四处漂泊的身世之感,也寄寓了南宋遗民在亡国以后失落、彷徨,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词中写到苏武在匈奴不降志受辱、宁死不屈,暗指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为词意带来一点亮色。
二、此词重点在写孤雁之“孤”,结构上有“以意贯串”的特点。“楚江”三句写雁飞之处,“怅离群”已暗含“孤”字,点明全篇旨意。“自顾影”三句,写雁落之处,描绘惊散后孤栖情境,空阔之景衬托雁之“孤”。“写不成书”两句,言雁寄相思,“一点”关合“孤”字。“料因循”三句,由雁书联想苏武情事来传其“孤”。换头“旅愁”句指雁也指人。“漫长门”两句再用长门、锦瑟两个典故渲染孤雁雁声之悲。“想伴侣”五句是想象之笔,是孤雁对远方伴侣的思念和期待,“未羞他”两句以双燕反结雁之“孤”。
三、本篇紧扣“孤雁”的特征,运用关于雁的各种典实,融化唐人诗句入词,皆能浑化自然。
背诵18精读41
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元朝。他有“曲状元”之誉,后世将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儿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提示
一、悲秋是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马致远此作是散曲中的秋思名篇。套曲由花开花谢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虚幻,对帝王豪杰的富贵无常寄予感慨,对守财奴的执迷不悟给予嘲弄,而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隐居的宁静生活表示由衷的赞叹。最后再次通过名利之徒与山林高士两种生活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不为物役、自适其适的心志。曲中虽不免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其坚持独立人格、不愿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还是难能可贵的。
二、这套散曲感情激愤强烈,意象独特鲜明,色彩斑斓绚丽,对读者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作品的语言豪辣动宕,明爽流畅,快人快语,一泻无余。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得力于其中多处运用的鼎足对(三句对),对得工整自然,气势酣畅。其中有的还结合运用博喻(众多的比喻),反复设喻,增强了感情表达的力度。
背诵19精读59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清·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一、这是一首塞外纪行抒怀之作。着重写塞上风光,隐约流露出远赴边塞的孤寂无聊及思乡之情。
二、词中景象与作者心境交织交感,既雄浑又悲壮。如万帐穹庐的壮阔与人的独醉,狼河奔腾的喧闹与归梦的遥远等,都为“醒来无味”设下伏笔。全词情景映照写尽作者内心深层的惆怅。
三、词在写景上不事藻饰,纯用白描。王国维特别赞赏其中“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两句,以为可同前代诗歌名句“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等媲美,“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人间词话》)。
背诵20精读66
咏史
清·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提示
一、此诗写于龚自珍客居江苏昆山期间。当时社会黑暗,*治腐败,官场人物或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或流连声色,放荡奢华;而士林则趋炎附势,苟且偷安。作者面对如此现实,义愤填膺,忧患重重,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官场士林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与鞭挞,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个改良主义*治家的眼光与思考。
二、诗歌属于传统“咏史”题材中泛咏一类,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既不是借古讽今,也不是以古鉴今,而是以古为名,直面现实,揭露东南一带官场、士林的腐朽与黑暗。诗中的史实不再是歌咏主体,而更多的是起了典故的作用。当然,作为一首咏史诗,作者还是兼顾了一些咏史诗本身的特点,如以东南十五州切入,尾联又以田横之事收束,对士人的没有节操进行反讽等。可以说,诗歌是在咏史的框架内,浓缩了当时的现实*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