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封门闭户,那段时日冬雨霏霏,人心也惶惶,却并无两年前的绝望,只是有些倦乏。惊蛰过后,连绵几场春雨,间或几日春阳,窗外便眼见着由黑白水墨画层层渐染为绚烂多彩的油画——雾霾吹透成天青,枯枝渐变为柳绿,青草满铺了大地;早梅发春,桃粉杏红梨花白,春昼日长,满目油菜灿烂黄。如今三月初三,春光盛放的时候,正适合登高踏青一展心怀。
吴越之地,多水多山,冬春多雨少晴,因此佳节若逢晴空,人们便呼朋唤友相携登高望远。此地登高习俗,不止有大年初一登高祭祖祈福、九九重阳登高祛病求寿,亦有三月初三登高祛病望安。三月三日登高习俗有儿童绕口令为证:“三月三,小三去登山。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登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出了一身汗,湿了三件衫。小三山上大声喊,离天只有三尺三。”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在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王羲之写序,即名传天下的《兰亭集序》。此后在绍兴,每年三月初三,不仅为普通民众的登高佳节,亦为书画界的兰亭盛会,延续至今。
三月初三亦称上巳节,其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人以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时,用干支纪日,每十二天就会有一个巳日。一般来说,一个月至少两个巳日,至多三个巳日。第一个巳日,被称为“上巳”,三月三日多逢上巳日。阳春三四月间易遭春瘟患病,可能会导致疾疫流行,需用流水沐浴洗去一冬的污垢,祛病消灾,祈求健康平安,称为“祓禊(fúxì)”。
周朝时,“祓除衅浴”之礼成为一种制度,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诗经·郑风·溱洧》描写了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情景:“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汉代不再以巳日为节,将三月三日固定为上巳节,魏晋之后,亦同此俗。东汉杜笃《京师上巳篇》“窈窕淑女美胜艳,妃戴翡翠珥明珠”,是汉代女子上巳游乐的写照。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是唐代女子盛装出游的描绘。
唐代三月三日是官方钦定的“三令节”之一(即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鼓励大家快乐过节,规定三节时“宜任文武百僚,择胜地追赏”,同时给予制度化的资金支持。上巳节朝廷会在曲江设宴欢庆,是大型宫廷文人诗赋雅宴。能参加曲江宴的官员都有一定级别,依据官级的大小有序就坐。曲江赐宴结束后,皇帝率官员同登彩舟,赏无限春光。“赐群臣大宴,登高临流,与时所宜”,成为大唐兴盛的重要象征。
为展现军威和国力,当时曲江还有规模宏大的彩船竞渡活动。薛逢《观竞渡》描绘了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盛况:“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擢影干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雷声冲急波相近,两龙望标目如瞬。江上人呼霹雳声,竿头彩挂虹霓晕。……”
由于官方的大力推广,三月三日上巳节已不仅仅是上层官员的专属“令节”,也是大家共同的“令节”。唐代曲江会常有倾都出席的盛况,人们携家带口、呼朋唤友于江头把酒踏青,有钱的富豪甚至在曲江边搭帐篷,连绵数里。时人纷纷作诗留念,殷尧藩《上巳日赠都上人》云“三月初三日,千家与万家”,崔颢《上巳》曰“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民间的上巳节活动也是异常丰富:踏青、骑射、斗鸡、蹴鞠、拔河、放风筝、荡秋千、斗百草……孟浩然有上巳诗称“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参加不了曲江宴的普通百姓,可以去曲江边上踏青赏花、登高望远,看草长莺飞,玩百戏新奇,尽显长安皇都盛世华彩。
北宋时,三月三日的胜景虽不如唐代,但亦有诸多可喜之处。贺铸《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此时的三月三日,不止有烟柳白马、春衫佳人,还出现了江南特有的春笋鲥鱼。三月三,从莺啼绿树的诗画步入柴门烟火的尘俗。
不过对于我这个两湖楚人来说,三月三日的鲜明记忆,存在于母亲端上餐桌的荠菜煮鸡蛋。古时楚地水多湿气重,头痛病很常见,神农路过古云梦泽时,将野鸡蛋和地菜同煮给乡民吃,乡民吃了头就不痛了。
荠菜,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两湖百姓多于三月初三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再配两三片生姜、四五颗红枣,煮上一锅,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去风湿、清火,还可预防春瘟,形成当地特有的食疗习俗。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清代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自南宋以后,程朱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上巳出游风俗渐渐衰微,三月三日的浪漫、曲水流觞的雅趣,如今再难寻觅,唯有登高踏青、荠菜煮蛋尚可一窥旧俗。
然则不管人间事如何变幻,自然万物仍是默然无声年复一年地不断轮回。这满眼热闹的春光,自在绽放,与人间爱恨无关。你悲你喜,我自生长;你笑你哭,我自淡然。
红几树,绿千行,人生柳丝长。
风满山,月倾江,渔樵醉斜阳。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