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小暑盛夏开启三伏将至民俗日历二十
TUhjnbcbe - 2024/4/28 17:31:00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28/14443069425.shtml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气温渐涨,光照愈烈。7月7日,在高温的天气中,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就悄然而至了。

夏日荷花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同时宣告着盛夏的来临。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其中写到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而来的大暑,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了。

此外,小暑的到来也意味着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小暑之后,日最高气温可高于35℃。天气炎热的同时,还常出现雷暴,暴雨还会伴随着大风。”民俗专家刘孝昌这样说道。

《采莲消夏图》

夏日施茶酷暑天里的清凉善意

小暑闷热,苦夏难捱,逐渐升高的气温让人心中难免烦躁。在这时,自然要吃点好的才能熬过炎热的酷暑。小暑时节,有“食新”“吃饺子”“吃炒面”等习俗,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此外,古籍《魏氏春秋》有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也写道:“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在古人看来,出汗可以驱病,即为“辟恶”。

除了吃食,喝茶也是旧时人们用来消散热气的行为。刘孝昌讲到,在老成都的城乡,酷暑之下,总有乐善好施的成都人,在桥头、街巷、路口处的树荫下,摆放茶碗水缸设点施茶,免费向过路的行人、苦力,无论老幼病残供应茶水。

“昔日,成都人出行大多都是步行,小暑的时候骄阳似火,步行两三里衣衫已被大汗湿透,更是口干舌燥。当年更辛苦的,是三伏天推车抬轿做苦力的劳动者。在火辣辣的太阳下,人们都希望能够找口水喝。”倘若恰好在树荫下,能碰到好心人正在施茶,就能顺便歇歇脚,喝一碗免费的茶水。

刘孝昌回忆,为了让着急的行人方便饮用茶水,有些婆婆总是先把热茶倒在干净的空碗里,待晾温之后再给人们喝。“更有细心的人家,总要在开水碗里放几颗麦麸,让麦麸漂浮在茶碗里,待饮茶人先吹开麦麸后,再慢慢喝水,怕对方喝水太快太急而引发疾病。”

此外,刘孝昌还说,旧时为了每年夏季有人能长久坚持设点施茶,在成都的东南西北,有热心人出面组织大大小小的施茶会,参加者多为街坊邻居,亦有商家富人出钱兴办。“多少年来,施茶这种善举能够坚持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群有爱心的嫂嫂婆婆,还有大爷们,可以忙中偷闲、助人为乐。”

《荷塘消夏图》宋·苏汉臣

晒书晒衣裳趁着骄阳似火晒走霉菌

“天贶逢佳节,地灵钟异人。”在小暑节气前后,还有传统节日天贶节的存在。

提起传统节日,人们知道农历一月一春节,二月二龙抬头,五月五端午节,九月九重阳节……但说起农历六月六的天贶节,大多数人都不甚了解抑或从未听闻。据传,“天贶节”起源于北宋,为宋真宗赵恒所创,赵恒曾在某年的农历六月六声称,自己收到了上苍赐给他一部经书,故而将这一天命名为“天贶节”,而“贶”有“赠予、赏赐”的意思。

随着岁月的变迁,天贶节的原本含义已被人们逐渐淡忘,而“晒”成为该节日的关键词。民谚有云:“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家家户户都在农历六月六于大门前曝晒衣服,此后形成习俗。明代古籍《帝京景物略》记载:“六月六日,晒銮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也写道:“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

“在这一天,老百姓们趁着夏日的骄阳,把家中的书籍、衣物翻出来晾晒,以防霉烂。特别在小暑前后,天气闷热又逢雨季,极易生霉,所以赶着农历六月六,人们翻箱倒柜,把铺盖、棉袄、鞋帽统统拿出来,还有书柜里的书籍、字画,放在房屋前的太阳坝里晒一晒。”

小暑至,盛夏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三伏天”就近在眼前了。民间有俗语称:“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眼见气温越来越高,此时一定要注意解热防暑,采用好的办法来“消夏”哦。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暑盛夏开启三伏将至民俗日历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