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1《北京的春节》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详写,其余略写。
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展现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传递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课文中有多处描写孩子过春节的部分,例如第3自然段写了小孩过春节要做的几件大事,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吃,尽情地玩儿,作者把这些事情说成是“大事”,写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对春节的期盼。
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3.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①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加点词是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这些词展现地域特色,富有艺术表现力。
②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是清闲自在的意思,这是北京方言,这些词展现地域特色,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老舍《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全景画卷。舒乙《北京的春节》详细地介绍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和春节的食物,写得十分有情趣。斯妤《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既写了家乡的习俗,更写了自己的亲人,传递的是浓浓的亲情。
■课文2《腊八粥》
1.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的部分详写,喝粥略写。详写等粥的部分,通过八儿在等粥过程中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最能表现对腊八粥的期盼,这个部分详写突出了重点,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
2.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交流感受。
①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感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②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感受:这是一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
■课文3《古诗三首》
1.古诗词中委婉地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的诗句还有哪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有情应识我,念念想见在他乡。(袁枚《随园诗话》)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那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了解资料。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语文园地一》·词句段运用
1.注意加点部分,说说你的发现。
①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是近义词,是“都,全部”的意思。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表达同样的意思,词汇丰富可以避免重复,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
②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是近义词,是“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意思。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表达同样的意思,词汇丰富可以避免重复,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
仿写:
①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八达岭长城人潮汹涌,南锣鼓巷摩肩接踵,什刹海熙熙攘攘。
②花园里,各色的月季欣然怒放,艳丽的桃花吐露芬芳,热情的杜鹃绽放笑容,美丽的海棠傲然盛开,到处花香醉人。
2.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吉祥寓意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气盈门。
我还知道:
①新春扫尘,寓意除陈(尘)布新;
②给孩子发压岁钱,寓意压祟(岁);
③张贴有大公鸡的年画,寓意大吉(鸡);
④春节前倒贴福字,是寓意福气已到(倒)。
⑤除了谐音,还有其他一些习俗,比如:
⑥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幸福团圆;
⑦冬至的时候吃饺子,是寓意耳朵不受冻;
⑧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是寓意辞旧迎新、驱邪保平安;
⑨过年的时候守岁,寓意辞旧岁迎新年。
■课文5《鲁滨逊漂流记》
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畜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2.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同学交流。
鲁滨逊克服的困难:①缺少纸笔,就用刀子刻柱留痕记录时间;②缺少衣物,但不久就习惯了;④缺少建木栅栏围墙的工具;④每天要为自己寻找食物⑼
鲁滨逊心态发生的变化: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和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找到了值得感谢的东西,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好感,然后开始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鲁滨逊是一个不畏艰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乐观坚强的人。
■《语文园地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还能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扩大夸张是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的夸张形式;缩小夸张是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超前夸张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①饿……我饿得可以吃下一头大象。
②安静……山林里可真静啊,静得可以听到阳光洒落在树叶上的声音。
③厚……他的眼镜片厚得像块砖。
④盼望……我的眼睛就望穿了,想着出差在外的爸爸赶紧回家。
⑤喜欢……我喜欢你,我喜欢你到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
2.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了解和赏析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风格和语言风格。①译者张友松笔下的句子浅显易懂,描写生动细腻,喜欢用长句,适合普通大众阅读。②译者俞东明、陈海庆笔下的句子文艺范儿一些,喜欢用短句,适合文化层次高一点的读者阅读。③译者成时笔下的句子口语化一些,描写生动,喜欢用长句,适合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课文8《匆匆》
1.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第一自然段“但是,聪明的,……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和第四自然段整段。
第一处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却无法挽回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第二处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既是他不甘虚度光阴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力求上进的真诚呼唤。
作者在不断的设问、反问、追问中,层层推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唤醒人们珍惜时间意识。
2.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作者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想,寄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抽象转为具体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跟随,对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读了课文,我的感触是——时间流逝,悄无声息,无法挽留。我们应当珍惜时间,努力有所作为,留下痕迹。
写作业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划过;踢球的时候,日子从脚下匆匆跑过;看电视的时候他就悄无声息地从荧屏上走过去。傍晚时,我凝望天空,看变幻莫测的流云,日子便轻轻悄悄地跟随流云,从我的眼前飘过;太阳渐渐西移,天际慢慢呈现夕阳红,太阳不刺眼了,把最后的余晖柔和地洒向大地;等眼前变成闪烁的星星,才发觉今天的时光,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
■课文9《那个星期天》
1.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我”的心情经历了“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的变化。
2.读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在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语句,仔细体会。
①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我”盼着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就能带“我”出去玩。这里结合对“我”的动作描写,加上详细、生动的心理描写,把“我”等待母亲时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恰到好处。
②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母亲发现“我”在无声地伤心地哭泣,所以“惊惶”。“甩、拉、吻”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把一个想带“我”出去玩又分身乏术的母亲的那种无奈、焦急、惶惑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③类似的语句: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3.《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那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描写细腻。
不同点:《匆匆》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方法表现出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情感。而《那个星期天》则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间接地表现人物情感。
4.选择一两个所给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1.奔跑在田野中
(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中,两旁的树木为我加油,稻谷为我鼓劲儿,鸟儿为我呐喊,连路边的野花也对我微笑,空气里都是秋的味道,真好!
(心情不好):秋风瑟瑟,我奔跑在秋天的田野中。两旁的书目已没有了夏日的茂盛,稻田里的秧苗无精打采地弯下了腰,鸟儿的鸣叫更让人烦躁,路边的野花仿佛也将我嘲笑……
2.弹琴
(心情好):悠扬的琴声像山间的泉水,哗哗地流着,不时调皮地激起一朵朵浪花,拍拍岸边的石头,打个招呼,说说悄悄话,然后继续向前跑去。
(心情不好):听,是谁的琴声,如此凄凉,低调的音,缓慢的节奏,仿佛正诉说着什么。我感觉到一种压抑的沉闷气息,凝结在这空气中……
■课文10《古诗三首》
1.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①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给你套上用黄金装饰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功立业呢?
②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2.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马诗》中,诗人抒发了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渴望。《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不论遭受多大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竹石》一诗表现出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共同点:这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物,实际上是在赞颂某种精神或品质,表达了诗人做人的志向和固守的节操。
■课文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讲了四件事。
①李大钊被捕前,形式严峻,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②李大钊被捕时的情景。
③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与沉着。
④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无比悲痛的情形。
我对李大钊在被捕时从容不迫的场景印象最深。尽管敌人十分凶狠残暴,但李大钊沉着冷静,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2.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①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又慈祥的脸。
“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的残酷折磨;“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体现李大钊对亲人的爱。这句话说明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句话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③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这句话说明李大钊早已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从容不迫。
④这样的句子还有:“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李大钊的处变不惊。
4.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文章的开头指出十六年前的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前后照应。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同时,也强调了家人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课文12《为人民服务》
1.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2.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只要批评得对,“我们”就改正;第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提出的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这四句话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的。
3.如何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语文园地四》·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古诗,联系你读过的古诗,说说有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选自郑燮的《竹石》,赋予了竹百折不挠、坚忍顽强的高贵品质。
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选自王冕的《墨梅》,赋予了梅花不向世俗献媚、高风亮节的品格。
③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的《赠刘景文》赞美了菊花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
在古诗中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事物还有很多。
春蚕:如唐朝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美了春蚕无私奉献的精神。
蜜蜂:如唐朝钱起《蜜脾咏蜂》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美了蜜蜂勤劳的品质。
2.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①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被捕后受尽了敌人的折磨,脸“平静”“慈祥”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顽强,对亲人充满爱。如果删去,就不能很好地突显人物坚强、慈祥的形象。
②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扁鼻子”、目光“凶恶可怕”、双手“像鹰的爪子”,这些描写极力地表现出日本军官从内而外的丑陋,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憎恶。如果删去这些描写,就不能突显人物的鲜明形象。
③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这段外貌描写揭示了祥子相貌普通、可爱淳朴、身体健壮、出身平凡等特点。如果删去,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课文14《文言文二则》
1.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善:善于,擅长。)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之:代词,代指鸿鹄。)
③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2.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而正午时离人近一些。
他们都是根据平时对事物的观察或某种常识来进行推测的。第一个小孩根据一个事物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这个现象,推出早上太阳看起来大所以离得近,正午看起来小所以离得远;第二个小孩根据一个事物远的时候感觉凉而近的时候感觉热这个现象,推出早上感觉凉所以太阳离得远,正午感觉热所以太阳离得近。
■课文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句话的含义是要想获得真理,就要做到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坚持不懈地独立思考,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要培养自己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真理。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一个事例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紫罗兰在溅上盐酸后变红了,从而进行了许多实验,最终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第二个事例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是互相吻合的,由此他做了大量研究,最终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的结论。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介绍的。
■课文16《表里的生物》
1.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2.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①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②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文中相关的语句举例: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看法:对表的好奇,首先在于它与“我”之前的推断是不符的,这引起了“我”一探究竟的兴趣。而父亲的阻止不仅没有让“我”打消念头,反而让“我”觉得表更加神秘,因此“我”对表的好奇心与日俱增。
■《语文园地五》
词句段运用
1.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过犹不及赴汤蹈火
走马观花:“走”在文言文里是“跑”的意思,所以“走马观花”的意思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自愧弗如:“弗”在文言文里是“不”的意思,所以“自愧弗如”的意思是自己感觉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声泪俱下:“俱”在文言文里是“全、都”的意思,所以“声泪俱下”的意思是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不以为然:“然”在文言文里是“是的,对的”的意思,所以“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过犹不及:“及”在文言文里是“到”的意思,所以“过犹不及”的意思是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赴汤蹈火:“汤”在文言文里是“热水”的意思,所以“赴汤蹈火”的意思是跳进热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你在习作中是否也引用过名人名言?和同学交流。
①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②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点拨:上面这两句都引用了名家名言,不同的是第一句话采用转述的方式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说明实干对于科学的重要性;第二句则直接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证明了人死有不同价值。在习作中如果引用一些名言、诗句、歌词和谚语等,可以起到点明中心,突出重点,增强说服力,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