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大唐第一神童人不轻狂枉少年,生如夏花绚烂
TUhjnbcbe - 2024/5/15 16:46:00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医院的偏方 https://m-mip.39.net/fk/mip_9495050.html

01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脍炙人口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已然写入小学生的教科书里,千年后的今天,他的事迹及作品如夏花一般绚烂,依然在历史中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王勃(约年—约年),汉族,唐代文学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绛州龙门人,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辈,前文传主王绩正是他的叔祖。字子安“勃”的意思是兴起、兴盛,“安”的意思是安宁、安定。先兴盛而后安定,是一个完满的顺序。推想起来,在成人礼上为王勃取字的时候,之所以选择这个“安”字,怕是也有意教他收敛一下恃才的狂傲吧。

王勃在长安做官时,认识了一位同样来自仕宦家庭、追逐相同梦想的青年,一起饮酒作对,一起写诗作文,一起深夜高歌。

后来,朋友被朝廷任命为少府,要远赴四川做官。离别之际,王勃豪情大发,写下这首名垂千古的五言律诗。

内容虽然只是纨绔子弟未经世事的豪言壮语,但这样的内容一经王勃天才过人的文学才华点染出来,让读者觉得那洒脱的侠情背后竟有一种波澜壮阔的宏伟气象: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勃还在长安做官,其时一位杜姓友人从长安外放蜀州(四川),王勃作此诗为好友送别。“三秦”指代长安,“五津”指代蜀州,离情别绪之所以彼此感动,是因为两人都是官场中人,习惯了被任命文书调来调去的身不由己的日子。然而只要彼此相知,多远的距离都不会成为阻碍,何必如少男少女那般在话别时哭哭啼啼?

史料并不曾告诉我们这位杜少府究竟是谁,和王勃的交情究竟怎样。《全唐诗》存王勃诗两卷,通观下来,以宴会赋诗与怀别友人之诗最多,看来王勃绝对是一名社交场上的活跃分子,人缘似乎也并不像史料记载的那般不堪。只是这些怀友与送别的诗歌,在王勃而言或是真诚的,而那些被怀念、被送别的人,究竟是真正的海内知己,抑或仅仅是酒宴上眼花耳热之际的泛泛之交呢?以王勃的人生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恐怕要更大一些。

但这又如何?诗歌贵真,这“真”是情感的真,而非事实的真。

我们经由王勃的诗歌看到王勃眼里的真相,满足灵魂对赏心悦目的一点渴求,这就足够了。

或许,王维的《渭城曲》可与之交锋。但不同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而反观王勃的诗则有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气概。

02.

公元年,关陇老爷李渊、少爷李世民,携风云之势,起兵太原,一举捣毁隋的老巢。公元年,隋唐国公李渊于长安称帝建唐,辉煌的唐朝和唐诗就此拉开序幕。唐朝出了无数诗篇,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直到公元年,一个年轻人无意的溺水……他的名字如惊雷闪电,迅速划破这厚重幕布。

举世瞩目的大唐王朝,像东方红日蘸着海水,书写着世界第一的历史传奇。

当时的初唐文坛,“上官体”诗风尤为流行。

内容空乏,重形式,讲声辞,情感纤弱单薄,这样以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就盛行开来了。实质上,跟上个世纪所谓的政治抒情诗没什么两样。

但诗人就是有这样先觉的意识和胆识,尤其是王勃和另外三个老铁的作品,横扫纤巧绮靡之风,提倡阳刚健硕之气,给盛唐的开启定了一个宏大昂扬的格调。

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中云:

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

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

对偶工整、气势宽宏,雄杰之气溢于笔端。

这一年冬天,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当唐高宗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不禁拍案叫绝,高声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

左右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

03.

说起王勃,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代多出神童,王勃正是唐代最早知名的一位神童,六岁稚龄便能写出一手不错的文章。6岁,现代人还在幼儿园玩泥巴,而王勃已开始写诗作文,才思泉涌,妙笔生花,词情英豪旷达。

《旧唐书》本传:“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9岁,精读颜师古注的《汉书》时,发现这书有毒啊,错误百出,索性自己就写了《指瑕》十卷,纠正颜著瑕疵之处,已破格免试被本科院校录取。

10岁,饱览六经,自学音韵学,修完硕士课程。

12岁-14岁,王勃如同开挂了一样,跟着神医曹元五个月就学完了《周易章句》、《黄帝内经》和《黄帝素问难经》等医学名著,并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如数家珍,完成了从文学硕士到医学博士之旅。

书香世家,神童出世,这实为一件值得瞩目的新闻。世人最喜锦上添花,更何况王通当年桃李满天下,王勃若想沾些余荫总还不算什么难事。及至唐高宗麟德年间,王勃年方弱冠,便有名臣刘祥道为他举荐,而王勃倒也争气,以优等成绩考中进士。

18岁,凭借一首五言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吊打初唐另外“三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5岁,重阳节,以一篇《秋日登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位居唐朝骈文排行榜榜首。

想想自己,在这个年龄,是不是在学校读研,是不是在社会上任由生活摩擦?而年纪轻轻的子安却已凭此,在文学史中永垂不朽!当时文坛大V杨炯《王勃集序》中说道:“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青少年时期的王勃,用“天才神童”这样的字眼形容真的不为过。

而支撑他年少成功成名的外因,不外乎他的家庭背景,正是这种家庭的熏陶与教育,使得他站在了巨人们的肩膀上。

大约公元年,王勃生于古绛州龙门的一个书香世家,周围环绕的都是名人大咖。

太爷王隆,隋朝多地市委书记,著《兴衰要论》。

爷爷王通,隋朝多所大学教授、学者、教育家。门下弟子薛收、温彦博、杜淹,可都是唐朝名副其实的官一代。

叔爷爷王绩,五言律诗开山鼻祖,名诗《野望》了解一下。

老爹王福畴,多地政府官员,著《王氏家书杂录》。

这样的官宦世家、书香世家到底诞生了一个怎样的王勃呢?

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形容明经科易考,三十岁考中已属老成;进士科难考,五十岁及第堪称新进。王勃二十岁不到便考中进士,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04.

成名太早,虽然人人艳羡,却也未尝就是好事。毕竟少年得志,未经磨炼,总难免心高气傲,甚至心浮气躁,不经意间便会恃才傲物起来,将自己看得更高,将旁人与世界一起看得更低,每一份为打点前途的努力总在不知不觉之间由铺路变成了筑墙。

王勃虽然够聪明,也够博学,然而世事练达的智慧是必须靠岁月来打磨的。而多年的历练,只是使王勃从一个心浮气躁、恃才傲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心浮气躁、恃才傲物的青年。换言之,他真的不曾长大过。

更为不幸的是,一个浮躁的人掉进了一个浮躁的圈子。

当时的长安城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是所有纨绔子弟的天堂。

玩乐的花样是如此之多,足以令异乡的游子千金散尽。最流行的娱乐莫过于斗鸡,就连诸位皇子也乐此不疲。王府宴会,每每以斗鸡为戏,而斗鸡若要斗得有皇家风范,斗得不同于市井流氓,便自然少不得文人的帮衬。

王勃不幸成为帮闲文人之一。

总章二年(公元年)春,极其寻常的一天,却发生了一件极其不寻常的事。

当时王勃是沛王府的修撰,深讨沛王欢心。平日,沛王李贤和英王李哲时常玩斗鸡游戏。

有一天,王勃看了二王斗鸡的过程,为了助兴,用他那名满天下的文采为沛王府的雄鸡撰写了一篇讨伐英王府雄鸡的檄文,极尽谐谑之能事遂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

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

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

处宗窗下,乐兴纵谈;

祖逖(ti)床前,时为起舞。

肖其形以为帻(ze),王朝有报晓之人;

节其状以作冠,圣门称好勇之士

以今日眼光观之,这无非是年轻人再正常不过的游戏精神,然而听闻此事的唐高宗不禁勃然大怒,一是怒儿子们玩物丧志,荒唐到这般地步;二是怒王勃文人无行,毕竟文章乃圣人之道,檄文乃军国要事,怎可以用于游戏的笑料!为斗鸡撰写檄文,真不知多无聊的人才会做这样的事情!

唐高宗龙颜大怒“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

自古代起,王侯争权夺位未曾消停过,高宗对此深有介怀,你王勃身为官员,身在官场,行人做事应当如履薄冰才是,却写起了檄文。

王勃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

“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谁曾想到此祸端成了王勃仕途终结的导火索,他因作文章《斗鸡檄》而被赶出沛王府。于此后三年,王勃开始了蜀中漫游,虽徜徉于山水之间,内心却萦绕着一抹愤懑不平的郁结,。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05

在古代,要想升官升得快,就得找对人。

借人借力,扶摇直上。这是最快的出仕手段。

13岁,王勃从长安回龙门,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豪情勃发,政坛之路小试牛刀。

14岁,中央领导刘祥道龙门关视察,他上书刘右相,反对穷兵黩武。

“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

“图得而不图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心腹之疾。”

刘右相惊呼:神童!当即决定向唐高宗力荐。

年未及冠(古男子20岁及冠),跻身庙堂,向高宗皇帝进献《乾元殿颂》、《九成宫颂》、《拜南郊颂》等。

16岁,通过李常伯唱《宸游东岳颂》赞歌一首,紧接着金榜题名,受封“朝散郎“。

试问普天之下,未冠及仕,放在当代,恐怕没有谁能出其右。

然而,高歌猛进的王勃亦躲不过仕途上的不测。

咸亨二年(公元年)秋冬之际,21岁的王勃返回长安,拒绝了礼部侍郎裴行俭的举荐。

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因其在医学方面有所涉猎,故为其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然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却做了一件最为愚蠢的事。

如果说,上一次是自己管不住写斗鸡儿的手。

那么,这一次可以说是自己拿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当儿戏。

私德也是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事情。李世民弑兄弟逼父亲,私德有亏,成就了帝王伟业;王勃游戏檄文,私德不检,被罢免公职,逐出长安。

而接下来,王勃又犯了一件不知道是否也属于私德的事情。

或许是出于年轻人特有的对仗义豪侠的向往,王勃藏匿了一名犯有死罪的官奴,名叫曹达,因与其私交甚好但王勃毕竟不是真正的豪侠,一旦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对这件事越想越觉得后怕,怕走漏了风声连累自己。

请神容易送神难,若将逃奴送交官府,一来怕逃奴铤而走险,二来会泄露自己的窝藏之罪。王勃并不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决断力和执行力却强到令人咋舌,他果断地以杀人灭口的方式来消除一切后患。不要小看诗人,诗人凶残起来也可以很吓人。

人虽杀了,口却未能尽灭,这桩丑闻终于还是败露出来。

即便再聪慧的人也极有可能犯低级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如若没人替自己买单,那么只能自己照单全收。

当东窗事发,王勃被判死刑,后来多亏遇到赦免,改判三年。而自己的父亲也因此事受到牵连,连累父亲被贬至边远荒蛮的交趾(今越南北部)为县令。交趾是南方瘴疠之地,向来被中原人士视为畏途。贬官交趾,无异于驱人赴死。被愧疚感折磨着的王勃这一回南下交趾探望父亲,怕也是存了与父亲一道死于瘴疠的决心吧。

张狂放诞的王勃只有在父亲面前才有一点传统文人的本分样子,以孝道来要求自己。他曾说过为人子者不可以不懂医道,于是悉心搜求医家秘方,自学而成一身精湛的医术。他还因为虢州盛产药草,为此上书求任虢州参军这样一个微职。然而他那恃才傲物的做派早已经把同僚们得罪尽了,大家虽然敬佩他的孝心,却没人愿意给他一丁点的扶助。

父亲贬官交趾,王勃南下追随,而这样一次沉痛的教训居然并未使王勃领悟到什么。也许在天才的眼高于顶的自负里,任何足以磨炼常人心志的浮沉祸福都只是若非特别留意便不会看到的一粒微尘吧。

06.

在经过三年牢狱之灾的洗礼之后,王勃的诗文较之于先前愈发成熟。

上元二年(公元年)秋,在家无聊的王勃十分想念自己的父亲,于是决定前往交趾看望。

他一路南下,不知情的人简直会被他那嚣张不减的言谈举止所误导,以为这实在是一场衣锦还乡的旅行。

就在途经南昌的时候,恰逢滕王阁修葺完毕。,王勃不约而至地参加了庆贺滕王阁落成的盛会——这样的盛会,这样的扬名露脸的机会,怎能少了王勃的身影呢?

是的,他那张狂放诞的天性终究难以移易。

南昌都督阎伯屿决定九月初九大宴宾客。一来邀请青年才俊们赋诗捧场,并以约定各自找理由婉言拒绝,二来好让自己女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

不料在假意谦让之时,席间就坐的王勃起身,愿提笔作文一番。无奈与众笑之下,都督也只好点头应允。

他在会上文不加点,悍然抢了南昌长官爱婿的风头,全不在意一点点最基本的人情世故,而在饱受座客腹诽的同时,却也为文学史留下了《滕王阁序》这篇名文,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联名句。这样的英才,活该要被天妒。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写完《滕王阁序》,王勃又和诗一首: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随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07.

在中国的传统里,从来没有过“职业写作”一说。文以载道,不该拿来卖钱。但好的文章总会人人钦羡,好的作者也因此自然具有了市场价值。王勃擅写骈文,以绮丽著称,而绮丽风格的骈文恰恰就是初唐的主流。人们愿意以高昂的稿酬约请王勃撰文,王勃也乐于以稿酬为生,轻而易举间竟然以此致富。

王勃撰文,很有一点行为艺术的味道:每次接到约稿,并不精心构思,只是一口气研磨出几升墨汁,再酣饮一通,趁着醉意蒙头大睡,待一觉醒来之后,立时挥笔成章,不改一字,时人称之为“腹稿”。“腹稿”一词直到今天仍然在现代汉语里沿用,只是神秘色彩荡然无存。所谓“打腹稿”,无非是指一个人在发言或撰文之前精心构思罢了,毕竟一千多年来也再找不出第二个王勃。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倘若假以时日,倘若上天给王勃以中人的寿命,王勃究竟能在文学一途走出多远,又会不会收摄年少的轻狂,如一切庸才一样成长为一个沉稳而练达的人。就在南下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王勃溺水受惊,轻易地死于这一场意外,那一年他才不过二十七岁。

我们不能抱怨王勃的诗歌永远只是轻狂,从来不曾浑厚,毕竟他真的不曾活到足以将诗风养成浑厚的年纪。如果他活得足够长久,是不是也会留下更多流芳千年而诗风沉稳的佳作呢,会不会成为比太白先生还厉害的“诗仙”?

08.

王勃《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被贬的愧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以看到王勃身为人子内心的强烈愧疚和自责。

年八月,年仅26岁的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王勃便踏上了回家的归途,就在回归途中,命绝于海。这里也让人对王勃溺水而死产生了质疑。

新旧《唐书》记载,导致王勃二度被贬的直接原因,乃是因为其恃才傲物,不通人情世故,而遭同僚嫉妒所致,从这段记述中不难看出,王勃虽有才名,然而为人放浪不羁,缺乏政治手腕,在朝中人缘不佳。就任虢州参军期间,官奴曹达被杀一事,后人普遍猜测是有人设计陷害王勃,亦或者根本子虚乌有。可是不管怎么说,这次的祸事,虽遇赦而未令其丢掉性命,但还是直接宣告了王勃仕途的终结,同时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可怜年迈老父,因儿子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饱受困顿之苦。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前往交趾探望被贬官的父亲王福畴,于归程途中突遭海上风浪,行船被风浪打翻,因而溺水致死。一代奇才王勃年仅二十七岁的生命,就此埋葬于南海的滔滔浊浪之中,空留后世无限惋惜。

亦有说法称王勃当时落水却并未死,然而因为沉船而至惊吓,落下了病根,被人救起后一度缠绵病榻,再加上回京再入仕途无望,愧对父亲,未过多久,也便郁郁而终。

在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是矣非矣,王勃的具体死究竟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满怀愧疚,悲愤自杀,抑或是愧疚满怀,抑郁而死,亦无从查考。

回顾他的一生,犹如一颗流星,照亮了整个大唐的苍穹。

正如他在《滕王阁序》中所述: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何人如斯去,空剩滕王阁。千载情难遣,不在有王勃。一个天才文人,不做本业,却去从军从政,,亡命天涯。达人知命,胜世有遗缺。

人间多有遗憾事,好在英年早逝的王勃把才华倾注的诗文,作为礼物留给了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

千年后的今天,他的事迹及作品如夏花一般绚烂,依然在历史中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唐第一神童人不轻狂枉少年,生如夏花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