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白云区民众便会攀登白云山、帽峰山等山峰祈福转运、敬老拜山。早在多年前,白云人就已经将白云诞(即郑仙诞)养生、驱邪等习俗,与重阳登高的原有习俗结合起来,形成了今日之重阳登高节。
重阳素有登高的习俗。
年,重阳登高已被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别于其它技艺传承,该项非遗文化有着庞大的传承群体。它形成于白云人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在千百年的文化变迁中,形成了独具白云属性的文化密码。
郑仙诞融入重阳节形成白云登高节
过去,每逢重阳佳节,古人都会携两壶菊花酒,插几株茱萸,纵声高歌下,踏上高阁高山,望远抒怀。如今,重阳登高的习俗依然在白云区流传。重阳节期间,白云山下、帽峰山脚车流不息、人潮涌动,白云人不约而同登上山顶,或祈福转运、或缅怀先人、或踏青养生。
事实上,早在千百年前,白云人就已有重阳登高的传统,它既是传统中原文化、道教文化的传承,又承载着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它为亲朋团聚、情感交流、慎终追远提供了时间和场所,成为文化传统保持和延续的重要载体。
特别是在年前,这项民俗活动进行了一次文化密码的重组。
生活在白云的人大多熟知,今日白云的重阳登高节与白云诞即郑仙诞极为相像。“两者虽在时间跨度上有数月之差,在习俗上却互相影响。”区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姚月华介绍。根据民间故事传说,秦朝时,岭南地区发生疫病,来自中原的郑安期为救治百姓,到白云山采摘九节菖蒲,不慎坠崖,是时农历七月二十四。为表纪念,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白云群众都要登山祭拜郑安期,同时采摘菖蒲,并到白云山山涧中沐浴,祛除邪气,白云诞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旧时,白云山建有郑仙祠,郑仙祠是白云诞的活动中心,群众会在这里朝拜郑安期,祈求赐福。郑仙祠后来因为历史原因被毁,白云诞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纯粹的登山活动。由于中国传统的重阳也有登高的习俗,人们逐渐将白云诞养生、驱邪等习俗与重阳登高原有习俗结合起来,形成今日白云的重阳登高节。
据调查,每年重阳节,广州市有超过35万人到白云山摩星岭或帽峰山,以登高的形式过节。重阳登高,早已成了全市性健康、祥和、热闹的群众性节日。
登高祈福转运、拜山祭祀各不同
不同的地区,登高传统或许相似,但白云重阳登高这组文化密码却别具一格。据《白云区志》记载,广州重阳旧俗,载花糕萸酒,登五层楼、双塔,放响弓鹞。民间认为,登高可以转运。
“每年重阳节期间,我们全家人都会相约驱车前往,手持风车,祈福转运。”生活在白云山下,不少市民和陈小姐一样,重阳节当天都会不约而同到白云山登高。重阳前夜,大批市民涌上白云山,人们手持风车扶老携幼登山,一路欢声笑语,露宿一夜后,次日下山回家。
除了白云山,位于广州北部的帽峰山,也是广州人登高的另一个热点。比较特别的是,在帽峰山下聚居的客家人重阳当天登高主要是为了祭祀先人。白云区文遗办有关负责人冼永城介绍,这种习俗可能源于中原文化,客家人迁徙至帽峰山下生活后,将原有习俗一同带来。
有关专家解释,重阳扫墓,切合山区实际,大有好处。因为山区的墓葬大多位于山边、岭上,周边基本上是草木丛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行走多有不便,爬山越岭扫墓难免把衣衫都弄湿了。重阳则不同,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雨水偏少,这时扫墓不仅出行方便,还可登高远眺,欣赏各处美景。
太和镇客家人温剑平介绍,客家人祭祖分为清明、重阳两个时间段。如今重阳当天,村里人一家老小都会选择登山祭祖。当天,在外工作的宗亲都要回来,带上鱼、鸡、饼干、糖果、酒、水,拿着元宝蜡烛等一应祭拜物件,到上山祭祖。若是遇上宗族里哪户人家生了儿子,还要备上烧猪拜祭太公。
这种源于中原的重阳祭祖风俗,在白云区孔子后裔一族中也有保留。每年重阳,孔子后裔都会回到我区凤鸣古冢登高祭祖——拜太公,是为家传古风。当日,旅居各地的孔氏后裔纷纷从各地前来,从重阳当天清早到下午,扫墓人络绎不绝,这在白云区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现象。
提升民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尽管早在年5月,重阳登高就被列为广州市第一批非遗项目,但仍有不少年轻人对此知之甚少,他们似乎更热衷于过西方节日。如何提升民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中华传统节日成为时代的新宠,成为众多文化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话题。
近年来,白云区着重搜集、整理包括重阳登高在内的非遗项目的文字等资料,建立非遗文字影像档案,使其成为历史和文化记忆库,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去年5月,一场包括英歌、茶艺、潮剧、剪纸等多项非遗项目的展演,登上了“白云之夜”周末百姓大舞台,白云群众以看节目、抢答、现场体验的方式,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
去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白云区在夏茅广场展出白云非遗图文,并设置了白云非遗知识趣味问答环节,获得不错反响。
“社会在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尝试新形式,让非遗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姚月华表示,有别于其它有专门传承人的非遗项目,白云人将传统节日重阳登高与地方文化白云诞结合,继承民间集体狂欢形式,显示了啜英取华、包容开阔的气度,不畏艰险、与时俱进的风格。非遗文化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来源。未来,白云区将不断摸索新的传承方式,不断提升民众对传统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白云区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白云区将借助各项非遗申报工作的开展,持续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深入保护,促进非遗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的开展,让群众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在白云“活”起来。
新闻优选
1.一块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还走向世界!
2.好消息!白云区拟申报5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洪拳、粤语讲古、宫灯在列!
3.抓紧了!洪拳、宫灯制作……白云非遗传承班今天开始报名
4.一块不起眼的木根,他玩出名堂,还走向世界!
文
陈若兰
图
谭札烽石建华姚月华供图部分综合自网络(侵删)
通讯员
白云区非遗保护中心
排版
小兰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