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全真祖师王重阳的传奇一生从科举到活死
TUhjnbcbe - 2024/6/30 17:42:00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王重阳是一位武林中的传奇人物。他是华山论剑之首,武功天下第一;他是全真教的祖师,精通道术、医术、武术,潜心修炼,领悟了内丹之道,开创了先天功法。除此之外,王重阳还在终南山修建了活死人墓,还跟另一位侠女林朝英有一段感人的爱情。然而,在历史上,真实的王重阳又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他又是如何创立全真道,影响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位历史上的大师的故事。

历史背景

北宋时期,道教有官方道教和民间道教之分。官方道教是统治阶级所推崇的符箓派道教。北宋末年,宋徽宗崇道至极,宠幸林灵素等符箓派道士,利用符箓派道教神化自己,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令天下大建神霄宫加以奉祀。过度的优宠使符篆派道士外盛内衰,道士封官赐号,美衣玉食,相当腐化。

然而,宋徽宗宠幸的符箓派道教并未能使他摆脱内忧外患。金人南下不仅抢走了他的江山社稷,他自己也成了金人的阶下囚。随着北宋的灭亡,北方各地的道观大多毁于兵灾,上层道官大都南渡,符箓派道教因此而土崩。

全真道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中产生的,它的创始人就是陕西咸阳人王重阳。王重阳自幼业儒,热衷于科举,并曾中过武举。但在金的统治之下郁郁而不得志,于是愤然辞官,离家隐居去了。据说他曾从两位异人那里得到修炼的秘诀,于是入道修行,并且大有成就。他在修炼的同时也曾进行传教,但收效甚微,于是毅然东游,到山东去传教。在山东,他收下了著名的七大弟子,建立了五个教会,奠定了全真道立教的基础。

王重阳

王重阳在正史中无传,但作为全真教的祖师,他在《道藏》中的传记材料则有多种:《金莲正宗记》、《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有其传记,《七真年谱》中有其年谱,《甘水仙源录》中有其碑记。

根据以上材料,王重阳是陕西咸阳大魏村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年),卒于金世宗大定九年(公元年)。

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其名取自《周易》中的《中孚》卦,其卦辞曰:“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其字中的“允”字本义为诚信,“卿”字本义是飨食。取这个名字大概是希望他能以诚信带来吉利和家境的富足。

关于王重阳的容貌形容,

《金莲正宗记》记载:“其为人也,骨木雄壮,气象浑厚。眼大于口,髯过于腹,声如钟,面如玉,清风飘飘,紫气郁郁,有湖海之相焉。膂力过人,才名拔俗,早通经史,晚习刀弓,当废齐阜昌间,献赋春宫,忤意而黜,复试武举,遂中甲科。”

由此可见,王重阳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就受儒家的教育,并且“善骑射”、“善武略”。青年时代的王重阳,和当时众多的士人一样追求功名,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成就一番大业。但当时南宋王朝已经不能再对京兆地区实行有效的统治,更不可能举行科举考试了。而金朝的傀儡政权齐国却开始开科试举,拉拢汉族知识分子。

于是在对南宋王朝失望之余,王重阳参加了齐国的科举考试。可是,王重阳的科举之路十分不顺。他曾经参加过乡试,并曾向齐国太子献赋(献赋春宫),结果却因有违太子的意愿而遭到罢黜,被取消了考试资格。但王重阳并没有放弃科举之路,转而参加了武举,却中了甲科。由于当时战乱频发,英豪获用,于是王重阳易名德威,字世雄,以表其拯救天下的雄心壮志。(想不到吧,重阳真人还有这么彪悍的名字。)

王重阳的人生转折

王重阳出身于富庶之家,“家世咸阳最为右族”’“,“世以货产著姓”,但他深有济人之心,并因此而深得乡人敬仰。据《终南山神仙重阳子王真人全真教祖碑》记载:他“家业丰厚,以粟贷贫人,惠之者半,其济物之心,略可见矣”。

王重阳是一位怀揣儒家恻隐之心的仁者,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世界的渴望和对人生的追求。他深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拯救他人、拯救社会,因此不惜依附金朝,参加了金人控制下的傀儡政权的科举。然而,冷酷无情的现实使他的美好愿望落了空。尽管他应试武举成功,但由于金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士人即使在科举取士中取得了功名,也仍然倍受压抑。

据《陕西通志》卷二十八记载,王重阳只是被任命为咸阳附近一个贫寒的小镇——甘河镇的酒税监,而且久淹不迁。王重阳空有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心中很是郁闷。满怀着对仕途的失落和对现实的不满,王重阳开始整日借酒浇愁,自暴自弃,很快把家业也折腾一空。

然而,岁月的流逝并没有让王重阳失去对人生的追求和对内心的探索。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从追求功名利禄转向了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他开始思考一个过去他从未思考过的、更为深刻和内在的问题——人的生命问题。他的目光由社会转向了个人,由他人转向了自身,最终转向了人的生命本身。这位历史上的大师从此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探索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王重阳对生死问题的探索,始于他身处战乱不断的陕西黄土地上,眼见生灵在熊熊战火中惨遭涂炭,同时又目睹广大民众在饥寒交迫中挣扎。这一切都使他不能无动于衷,感到深深的不安。在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的同时,他也对生命的无常有了深刻的体会。

人的生活是各不相同的,有平淡的,有轰烈的,有潦倒的,有享受的。但不管怎样,人总是要死的。相对于宇宙的永恒来说,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无常的,也都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感受是人时时刻刻都会有的,尤其是从自己身边的亲人身上更容易得到。

王重阳历数他的先辈的寿命,感叹“古今百岁七旬少,观此递减怎当甘”。想到自己的先辈一个比一个短命,他更觉得光阴似箭,尤其在他五十二岁的时候,他更感到似乎死亡就在眼前。想到“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就感到不寒而栗,惶惶不可终日。

死亡是可怕的,常人在它面前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死亡的恐惧也会随之而加深。正是这种对死亡的心理体验,使王重阳暂时压抑了自己的恻隐之心,抛弃了忘我、忘私、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信条,而去寻求一剂解脱生死的灵丹妙药。于是在“文武之进两无成焉”之后,他“遂辞官解印,黜妻弃子,拂衣尘外,类楚狂之放荡焉”,开始了隐居的生活。

未完待续……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真祖师王重阳的传奇一生从科举到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