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7/5 19:40:00
唐代宰相、诗人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其中一首;“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到了,但天气多雨,人们在联想“九月九不下,等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民间气象谚语的同时,盘算着如何登高望远和驱邪越冬。那曾想天公作美,九月九当天,雨过天晴,风清气爽,朋友相约,走,登山去。但登哪座山?为什么要登山?登山为什么?又为什么遍插茱萸呢?茱萸又是何物呢?带着这一系列问号,读着张说和王维的诗句,让诸文友们陷入了深思之中。登高回来后,笔者翻阅了大量的文献,查找了众多的依据,得出的简单结论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登的是崇高山(嵩山),所插茱萸和所佩茱萸是嵩山茱萸。谨写就此文,以求教诸位方家。一、“九月九”与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敬老节等。“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嵩高山)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同时重阳节又与端午节相对应,端午节在夏至前后,古人认为,夏至过后,太阳居中,天气暴热,易生百邪致病,如中暑、痢疾等致人死亡。为保障平安度过赤热炎炎的夏季,在端午节当天自古又有避恶之俗,故而有了祈福保平安的各种习俗。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寒露前后,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即将进入冬季。万物随寒气增长而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不然在严冬的到来,阴阳不能中和,难以度过滴水成冰漫长的冬季,人间自有“路有冻死骨”的可能。要说热气是由地下而升,那么寒气就是由天而降,故此人们在九月九这天,就有了登高祈求上天护佑平安,以及赏菊、佩茱萸、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二、“九月九”与老年节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据此风俗习惯,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从此,农历“九月九”成为我国法定的老年节。到年已是第31个年头。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