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文化中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双九节”,近几年又被称为“老人节”和“敬老节”等。
今年的重阳有点特殊,这天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呢?有啥预兆?
1·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人们秋收后祭祀“大火”星的仪式。那时候,人们以夜空中的“大火”星为季节交替和农时耕种的重要坐标。
春季农耕开始时,大火星随着青龙七宿从东方夜空升起,也提醒人们耕种时间到,于是人们就去户外踏青“迎火”;秋收后大火星从西方夜空退隐,提示人们收获季节已到,同时人们也登高辞青“送火”,同时也宴饮、祭祀和庆祝丰收。
汉代以后,人们除了在重阳登高和宴饮之外,也开始求吉和求寿,当时的《西京杂记》里就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记载。
但是“重阳节”这种叫法,最早是出现在三国时期,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里写: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意思就是九为阳,日月皆九为重阳。
“重阳”被正式定为节日是在唐代,从此以后,无论是宫廷之中还是民间家庭,人们都会在这天登高、宴饮,举行各种活动等共渡“重阳”。
2·重阳节的意义
《易经》中把数字六和八定为阴数,七和九为阳数,八为少阴、六为太阴,代表阴气浊而沉下;七为少阳,九为太阳,寓意阳气清而上升。
九是太阳,是阳中的“极数”,重阳节月和日都是“九”,两个极阳在一起就是“重阳”。
正因为“九”为至阳,阳极则生阴,重阳就是阳极,而重阳后面的一天就是阴气初生的开端。所以重阳又有“九九归一,一元肇始”的寓意。
古代人认为“阴阳调和则万物皆宁”,至阳为火,于是就要饮凉性的菊花酒、吃凉性的蓬蒿饼(蓬饵)来中和“阳厄”。
“重九”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人们为了避免接触到这种不正之气,就登高去躲避。唐代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就是这种情形。
宋代《梦梁录》中说:茱萸名“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可见古代人心目中的重阳节并不是个好日子,人们登高、插茱萸,以及饮菊酒等,都是为了辟邪消厄,驱初寒等。
3·晴天好还是下雨好?
老话说“九月九龙口收,龙口一收雨不丢”,人们认为龙主管着降雨,“龙口收”就意味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降雨很少,会以干旱天气为主。
所以人们都希望重阳节前后能下一场雨,比如古籍《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乡民于重阳日,十三日望雨,则不致冬旱”的说法。当然,民间流传的谚语中也称“重阳无雨盼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也认为重阳有雨会比较好。
无论是出于对冬季干旱的恐惧,还是对于“阳极必生阴”的信赖,人们都很希望重阳节能下雨。
但今年的重阳节不一般,当天是戌月的甲寅日,一方面初九逢甲属于“雄甲子”,如果有雨就预示着后期十天雨多而大,会带来大幅度的降温。
另一方面,甲属木、寅也属木,所以甲寅就是“纯木日”。木属少阳,象征春季万物生长的力量,木日下雨代表生长力量受制。
预示下一季作物生长不顺、收成欠佳,正如古籍中所说“诸寅卯日,有小雨小急,大雨大急”。
同时戌月是秋季最后一个月,秋季的纯木日就是“正四废日”。《天镜占》中说:凡雨作于四时旺相之日,草木得之,莫不荣茂。其死囚休废之日,虽有雨不能生物。
民间也有“重阳湿漉漉,穰草千钱束”“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雨是暖冬”等的说法。
今年重阳逢雄甲,如果下雨会带来提前的降温、寒气早来。寒气来得早力量会过早被消耗,到了冬季便不会太冷。
纯木日阴雨预示作物生长受制,纯废日下雨又不生物,所以重阳节宜雨不宜晴,有雨恐有暖冬。#10月创作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