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茱萸古诗五首: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
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有些古俗曾在历史中兴盛,后来就逐渐消失。比如插戴和佩戴茱萸的一些作法。
茱萸,是木本草药。有山茱萸和吴茱萸两种。传统在九月九日用来插戴的是吴茱萸。
吴茱萸,属芸香科常绿的小灌木或者乔木,而芸香科的植物果实,多有气味浓郁的芳香。吴茱萸就是以果实辛香,能够预防疾疫而知名。
重阳节左右,是吴茱萸果实成熟的季节。
重阳节插戴茱萸和饮菊花酒的风俗,应该起源先秦的秋祭和防疫,人们在先秦利用野生本草的芬芳祭祀神灵并且祛除疾病,是一种常态。可以参见先秦流行卫国的上巳节,以及楚地屈原留下的各类芳香草本用以祭祀养生的文字。
汉初刘邦的宫廷,已经有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饮用菊花酒,称这种作法可以延年益寿的习惯。戚夫人是刘邦未称帝时的宠姬,两人历经秦末,而此时宫廷的九月九日的内容已经相当成熟,佩戴茱萸,吃菊花做的糕点,饮用酿造一年的菊花酒。可以知道九月九日不是宫廷首创,而应该是先秦民间或者宫廷的旧俗。
菊花好理解,因为晚秋九月就是菊花盛开的时段,且菊花的药用可以追溯先周上古。
那么茱萸为什么也是重阳节的重要内容呢?
一,茱萸气味浓郁辛香,此时也正是茱萸结果成熟的季节。
二,茱萸的芳香,可以驱除蚊虫,茱萸作为药用,热性辛苦,食用茱萸可以缓解风寒感冒。
茱萸和菊花的并用,可以是上古人们在实践中的总结,用以预防秋冬换季时总总不适。当然这种做法也和古代的巫祭有相当的联系,因为巫是最早的医生,在周朝掌管四季的防疫,并以巫祭的方式,向民间散布草药知识。
巫在战国之后,就渐渐没落,其有两种转化形式,一种是转为儒家,用礼教的方式,延续国家重要的礼仪祭祀,二就是转向道家,以长生养生,相信神仙之说,流行汉代。这个中间,也诞生了很多医家。
关于九月九日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东汉时期,有个神仙叫费长房,他有一天告诉一个弟子,叫他在九月九日那天,带领家人去山上,用红色的丝囊装上茱萸,去高处饮用菊花酒,可以解除灾难。这个弟子闻言即动,晚上下山回家,发现猪羊牛马都死于瘟疫。这位弟子庆幸自己靠着神仙的方法躲过一劫。
那么在汉朝早年,就已经盛行佩戴茱萸饮用菊花酒,何以这个故事要将重阳节的来历,设定在东汉末年呢?
实际上这是后人对茱萸菊花在防疫中的重要作用的一种肯定。用这种方式,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更好的引导作用,强调了重阳节是防疫重视健康的重要时期。
因为九月九日的起源,源头古老,所以后人一般将这些风俗,归在崇尚神仙的汉朝。
晋朝周处《风土记》里说“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禦初寒。”
那个时候,风俗已经很广大,人们流行过九月九日,折下茱萸带着种子的枝条插在头上,一方面可以辟除恶气,就是瘟疫,另外一方面,茱萸性热,抵御秋冬的寒气。
那么这里谈到了茱萸房,就是种子有几瓣,如同生长在房子里。
这就说明此茱萸,不是结着红色圆形浆果的山茱萸,而是有着辛香种子的吴茱萸。这种茱萸种子,未成熟时,果实如同可爱的拳状,结状,成熟之后,果实皮紫红,裂开,里面有黑色的种子。
而重阳节插戴的茱萸,就是种子还未完全成熟裂开的茱萸,半青红或者红色。这种果实小巧而美,也往往用作纺织花纹。
比如晋朝的丝织品有花纹有“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工巧百数,不可尽名也。”可以知道茱萸正是因为人们广泛认识,有着辟邪养生的作用,而被运用到纺织品的纹饰上头。
所以后人说,晋朝重视重阳节,是有道理的。
“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
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
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
东西争赠玉,纵横来问家。
不无夫婿马,空驻使君车。”南梁·萧纲《茱萸女》
正是茱萸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又是重阳节的必须品,在南北朝时,女孩子在重阳节登山,会采茱萸。
茱萸生在狭长的山谷,陡峭的山坡上,结子的茱萸仿佛盛开的花。
遇到了纤纤的素手采摘它,戴在头上,那样子衬得面庞更娇美。
杂在了头发上的各种钗环之间,随着人的晃动,呈现出美丽的姿态。
这样美丽的女孩,很多人过来提亲。
只是女孩子已经定下了夫婿家,那些来提亲的英俊男子只好悻悻而归。
那么重阳节实际也是户外交际的大节,男女踏山游玩,很适合爱情的发生,戴着茱萸枝的美女,活泼灵动,惹得无数人动心。这中间有成功的爱情,当然也会有失落,女孩要不就有了人家,要不就看不上猎艳的男人。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与子结绸缪,丹心此何有。”初唐·郭震 《子夜四时歌六首其二秋歌》
唐朝太平鼎盛,重阳节有着唐朝官方的加持,作为法定节日,就更加热闹。
我是因为李商隐喜欢郭震,才特意看看他的生平和诗。这位郭震,少有侠名,在官场上初不得意,因为一篇《宝剑》被武则天激赏,入相出将,成为早唐令人羡慕的风云人物。但是他的诗作,豪放慷慨和旖旎深厚并存。
这首仿照南北朝民歌女性写的重阳节的情诗,深情厚重,气息笃定,颇耐赏读。
配上辟恶的茱萸囊,敬上延年菊花酒。
我和你今日结下如此深情的恩爱,怕世上再也没有如此的深情厚爱了。
这不是男女简单的相悦,这是夫妻的深情厚意,愿无疾病,愿长寿,愿年年今日,岁岁今朝,愿恩爱两不疑,你的健康,是我最大的牵挂。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唐·张谔《九日宴》
重阳节登高,并举行户外秋宴,是唐朝的重要的重阳活动。
那个时候,人们带着坐具上山,边走边欣赏秋天的风物,累了就席地而围,吃着干粮,喝着随身带来的菊花酒,当然头上身上也不会少茱萸香囊,就算没有,沿途的小民和商贩,也会供应。
当然如果你家境富裕,也很可能预定到山中的酒楼。茱萸性热,菊花解燥,且古代的酒水,度数不会太高,清甜,久饮当然也会醉。
倒是重阳节喝酒,大家都抱着一醉方休的目的,是想用茱萸和菊花彻底更新一下身心?出一身淋漓的大汗,倒也不失为一种新陈代谢的好方式。
秋叶在风中,黄飒飒的,细云在天上白鱼鳞一样,好个高秋。
我已经喝高了,我都不知道,今天喝醉了多少人。
我得回家去,问问今天随同我出门的戴着茱萸的侍女,你们没喝多,你得替我算算,今天酒席上,喝醉了多少人?
重阳节仿佛是酒海里的狂欢,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个酗酒的国度和朝代。
而实际菊花酒的度数,不会太高,是一种轻型的传统酒精饮料。
古人有着按照时令饮用药酒的习惯。端午菖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阳菊花酒,过年喝屠苏酒,三月喝蔷薇酒,五月荼蘼酒,七月荷叶杯。这些都是将草药草本融入酒水中,男女都喝,重在用酒水方式提神身体免疫力。
当然现代的白酒,已经不是古酒那种状态,民间还保留着一些自酿米酒的习惯。我喜欢喝,也知道,喝多了也会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盛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这是重阳节的名诗,也是很多人对于茱萸产生兴趣的古唐诗。
王维这里为什么不用菊花而用茱萸呢?
茱萸辟邪防疫的功能,在古代,直观上是重于菊花的,因为茱萸香气更浓烈,防疫的感觉也更深厚。
我在异乡是个孤独的客人,到了重阳节,倍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我知道你,我的弟弟,你今天在家乡登高,一定会拿着茱萸,有所失落,有所想念,因为我不在你身边。
王维和弟弟情深,在家乡时形影不离。而王维十五岁就和弟弟分开,独自在京城面对未知的人生。少年的敏感和脆弱,也使得他分外理解共情他的小弟弟。
他知道弟弟无言的担心和牵挂。怕他去往陌生的远方,永远回不来。少年的心最真,茱萸的分量也最重,那是祝愿哥哥无病无灾,永远相陪。
菊花和茱萸比起来,茱萸更能投射亲人的爱惜和牵挂。
最熟悉的亲人,并不在意你仕途和未来的辉煌,而是健康,长久。
“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
独自有波光,?囊盛不得。”唐·李商隐《杂歌谣辞其二李夫人》
李商隐四十岁那年,和他恩爱的妻子,因病离世。
李商隐的李夫人表面是写汉武帝的爱人李夫人,实际是他自己的悼亡。
因为他的妻子从他,是真正的李夫人。
重阳节到了,但是这个重阳节,不再有妻子,只剩下音容宛在。
我呈上重阳节的茱萸,呈上晚秋的莲子米。
这茱萸和莲子米,在清秋的明月风露里,有着清凉美丽的光泽。
而这光泽就像你的灵魂,你的音容笑貌。
我虽然可以看见,可以回忆,但是却再也拥抱不了那种真实。
那是一种带着秋天光泽的深深的苦涩。茱萸辛而莲心苦,是你和我看起来华美而短暂的一生。
而我还是要把长寿的茱萸,把象征团圆的莲子米,献给你呀,我的爱人。
汉武帝当年有多爱他的李夫人,不惜搭建祭坛扶乩,以求一见,我就有多爱你。
因为没有你的现实,如同簪子失去一股,再也无法挽好头发,如同带子散落,再也无法维系身心。就算是这世上有百媚千娇,却再也打动不了我,她们不过是你的影子,而你,永远不再啊。
情感有多恩爱,死别就有多么悲凉。
静静的茱萸放在祭台上,李商隐渴望的长久,已经偏离里正常的心态。
李商隐46岁病故,有人说,他是去见他的妻子了,带着茱萸的光彩,在另外一处团圆长久。
茱萸在元明之后淡出重阳节,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可用于治病的药物和方法逐渐增多,人们不再倚重靠插戴茱萸菊花以及相关酒水防疫。而菊花的观赏价值,长寿含义,傲霜精神,在后来成为重阳节主题。
但是茱萸在古典诗词中承载的那种厚重的牵挂和祝福,却以另外的方式流传,那就是关爱家人的健康。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重阳节#重阳节美词五首赏析:九九是重阳,重阳菊散芳重阳节以及重阳节登高的来历:汉崇上巳,晋纪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