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重阳习俗里的文化内涵
TUhjnbcbe - 2024/8/29 17:15:00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具体什么时间,无可稽考。可以知道的是,到了唐代,重阳作为民间的节日被确定下来,之后经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传统延绵了数千年,从辟邪消灾、娱心健体到现在敬老祈福,文化底蕴深厚。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在九月九日瘟魔到来日,率家乡父老登高山、带茱萸叶、喝菊花酒避祸,最后用降妖青龙剑杀死了瘟魔。从那时起,人们就有了重九登高喝菊花酒、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福州在重阳这一天也要登高、佩茱萸、饮菊酒。《八闽通志》载:“重阳,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饮菊酒以延年,插茱萸注以避恶。”重阳节这天还要放“灾殃”(福州话,“纸鸢”),纸鸢在空中线断、飞走,预示着“灾殃”随风而去。台湾地区过重阳节的风俗起源于大陆。据传,当时郑成功到台湾,也把大陆重阳习俗带到了台湾。从那时起,台湾的读书人也喜欢在重阳节举办诗会,登高饮酒,吟诗作乐。韩国放风筝,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

重阳节与其他节日一样,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福州重阳节还有祭祖墓的习俗,与清明的祭坟,合称春秋两祭。《长乐县志》记载“重阳必祭墓,谓之秋祭”。莆田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农历九月初九在莆田沿海一带还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南平浦城旧俗,重阳日到祖先坟前焚楮帛,称为“送寒衣”。三明沙县还有“搭重阳”的活动,即由道家设坛,百姓等搭上疏,祈求全家福祉。龙岩上杭则有重阳节在九皇宫祀九皇的俗例。据传,上古有人皇者9人,故称。上杭自九月初一至初九,男女多食素,名九皇斋。有的人家在八月底洒扫房屋,墙壁家具擦洗一新,人皆斋戒沐浴,至为虔诚。漳州龙海等地民间以麻糍祭祖,以柚子、甘蔗、番薯、芋、红柿饼、花生等果品祀神。祭毕,家人分食,并以番薯皮、芋皮祭门槛,谓“剥鬼皮”。

重阳节“登高”俗与道教九月九日“升天成仙”也有内在的联系,道教文化重养生,认为九月初九日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越多,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福州传统节日习俗中,在重阳这天要吃九重,在福州方言中“高”与“糕”谐音,因此重阳吃九重是不可或缺的。闽南人习惯在重阳日进补,称为“补重阳”。民间多以家禽肉炖当归、川芎、党参等中药吃。《漳州杂诗》写到漳州的重阳节俗:“菊酒茱萸典不传,重阳只乐眼前天,番薯芋柿力子果,吃罢芝山看纸鸢。”可见闽南人在重阳要吃地瓜、芋头、红柿、板栗这几样正当时令的食材。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时期重阳便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老一辈福州人登高时喜欢携带甘蔗,寓意“节节高”,通过这种仪式寄托着对孩子们快快长高,日子越过越好的美好期盼。闽越王无诸也对重阳节必登高情有独钟。据《三山志》载:汉闽越王无诸于九月九日登高福州于山,并宴集群僚,故于山也称作“九日山”。因此,于山也成了福州热门的登高地点。除于山外,大庙山、乌山、烟台山、鼓山等地也是福州人常去的登高之所。据《福清县志》载:“重九,邑士大夫仿古遗事,相约游名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重阳节深化至今变成了新时代的“老人节”,九九与“久久”同音,重阳节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内涵。西汉时人们就开始设宴求寿。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秀传统产生自蒙昧时期,经历了风风雨雨和时间的考验。由传统上升至法律,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叶陶)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阳习俗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