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几年的时候有一首歌传遍大街小巷,其中有一段童声唱白:“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你看,再一对照杜牧之这一首《九日齐山登高》,感觉怎么样?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那首歌的一部分就是在唱颂这个佳节。很明显作者化用了这首登高诗的前两联。
这首诗是杜牧在安徽池州做刺史的时候写的,那时候正是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的好朋友张祜从江苏丹阳的居地专门前来拜会他。时逢重阳佳节,两位老友就携手带上好酒去齐山登高望远。
人们一登高的时候,往往能看清世间的景致,头脑更会清醒地想起人世间的一些事情。比如说诗人张估,诗名远播,被时人推为“海内名士”,却屡屡遭受到一些人的排挤和压抑。有一年,张祜想请在杭州当刺史的诗王白居易推荐自去长安考进士,经过白居易一番面试考试之后,白居易,却把他的名次排在第二,屈居于另一位才子浙江人徐凝之下,而徐凝实际上诗才真比不上张祜。更早的还有一年,宰相令狐楚拿着张祜的诗集,向皇上推荐人才,想为张祜谋求一个官职,却被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从中阻挠,对皇帝说张祜的诗其实是雕虫小技,若让他的一些诗流传出去时间久了会,影响皇家教化的声誉。如此等等的往事对张祜来说算是无缘仕途,不遂人意。而杜牧以前也是在宫廷中屡遭挤兑,被迫自请外调任职,以躲避同僚的打压。
杜牧在《登九峰楼寄张祜》里面为张祜鼓励打气,盛赞他的诗才:“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张祜也写有七言绝句《读池州杜员外秋娘诗》:“年少多情杜牧之,风流仍作杜秋诗。可知不是长门闭,也得相如第一词。”二人彼此以诗文酬和颇多。这一次在池州聚会,二人彼此之间相互同情,惺惺相惜。杜牧虽然比张祜小了将近二十岁,二人依然乐陶陶地结为忘年之交。
白马独家译诗:澄澈的江水倒映着满天的秋色,大雁开始向南飞去了。和好朋友一起带上装满酒的壶子,手牵手登上翠绿的山峰。人生在世,难得开口畅笑,我们今天要多采些菊花,把菊花插满头,玩个尽兴再回去。在这个重阳佳节里,咱们只管尽情地喝个痛快,以酩酊大醉来度过这个节日。用不着登高望远时,痛恨渐落的余晖。古往今来的人们都是这样,我们又何必去像齐景公那样在牛山上独自伤感流泪呢。
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首先,它包含了诗欢度节日的兴奋,和好朋友一起游玩的快乐。再者它有诗人和好友张祜力排郁闷,相濡以沫的调侃,安慰。下面我们就来逐句欣赏一下。
江涵秋影雁初飞。涵,写出了江水的清,明净,“澄江如练”,诗人用得十分精当。这个“涵”字本来是一个意思很广的字,在这里作“包含,包容”来讲,有映入的意思,这个字。秋水倒映着秋天美丽的景物,包含了云影,日影,雁影,山影,草树之影等等,当然,还有两位好朋友的身影。出句便能让人觉察出诗人愉悦的心情。诗人通过俯视秋江中所映美景,用“江涵秋影”四字就全概括在内;又仰望天空中最动人心处风景,仅以“雁初飞”三字代表,于是这一句七字便纳天地间的秋色为一体,被历来的诗评家称妙,果然是名不虚传的。这一句白描,也是诗的发端,发端神韵,后面几联任由诗人或议论,或叙述,或抒怀,肆意挥毫皆无不可。
与客携壶上翠微。朋友来了有好酒嘛!置酒浆待客,知交难求呀!张祜当时年近六十岁了,还不辞劳苦,远从丹阳来访,可见二人情谊深厚。齐山在安徽省贵池市南边,北傍长江,南连九华,西接秋浦,风景十分秀丽。“翠微”二字是我国古诗词中用来形容翠青色山峰的代名词。南宋岳飞在他的《池州翠微亭》里有句“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江南的秋色和江北的秋色是大不一样的,小杜在《寄扬州韩绰判官》里已经指出来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可见,秋天的时候,江南到处还是葱绿如画的。
尘世难逢开口笑。这一句便把我们带入到沧桑的生活感里去了,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开口笑,要开心地笑,这样笑要说难也不难,要说容易也不容易。笑的姿态有各式各样的:奸笑,冷笑,憨笑,傻笑,苦笑,假笑,嘲笑……又有人说“看谁笑到最后”,那是骄傲得意的笑了。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困难挫折,鼓劲克服它,自然能露出胜利的笑容。对于怀才不遇的诗人杜牧和张祜来说,是长期地受到压抑,内心长期的悒郁不快乐的,因此开怀一笑犹为难得。有什么好开心的呢?天下之大,无用我之处。唯有空自吟诗作赋,壮志却始终难酬;行遍江南江北,只能酒醉歌舞。这便是“尘世难逢开口笑”的缘由,这一句诗好似在劝好朋友不要再为以前的纠结了。所以它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并以肯定的口吻给朋友以慰勉,让人想得开。恰如杜甫所说的“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而又显然两位诗人还做不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境界。一个“难”字,道出了以往生活遭遇的多少酸辛!以至于难逢开口欢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月九日赏菊,饮酒,登高,插茱萸的习俗由来已久。而菊花插头也是一些地方的风俗。它和茱萸一样被在插头上以趋吉利避凶灾。上联有一个“难”字,说尽了诗人心中难以实现的抱负,而今日登齐山把菊花插满头,这个心愿必须做到,所以下联用一“须”字,表现了诗人汗畅淋漓的痛快劲。首联里的“上翠微”和颔联里的“菊花满头归”相互呼应,兴致勃勃地上山来,高高兴兴地下山去,这个好心情真的很难得。颔联是被后人传颂的名句,两句是呈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读后给世人以沧桑的启迪,使人心扉顿然放宽。
但将酩酊酬佳节。欢度节日,诗人和好友不但要把菊花插满头,还要来一场不醉不罢休的聚酒。说是酬佳节,照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要有仪式感吧。过节了,痛饮一番,况且有好朋友陪伴,有说有笑的,说什么也不能将就着过吧。酩酊大醉,一塌糊涂,尘世烦扰,全抛脑后。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晋代陶渊明过重阳节的一则典故。陶渊明在某一年的九月九赏菊采菊但无酒可饮,怅然坐在菊花丛边,呆呆地出神很久。正茫然间有白衣人来给他送来了一坛美酒,于是他欣然开怀畅饮,大醉而归。杜牧在这里有效仿陶渊明痛饮至醉的想法。
不用登临恨落晖。虽然这一诗句表面意思很断然地说“不用”,其实两位诗人的内心深处已经留下了很多遗恨,登不登高都有余恨。落晖象征着诗人年岁已垂暮。这里表现出的是一种倔强式旷达。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尾联已经像一位醉醺醺的人在自言自语,在陈述自己活在当下的状态,和古今千百年来的人们没有什么两样。”古往今来”自然而然的包含了诗人和客人,于是赏水游山,携酒登高,采菊插头,欢饮大醉这些节日里的欢娱生活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只如此”,囊括全篇,语虽轻,意却深。诗人最后还举出春秋时候齐景公牛山登高流泪,感慨世事无常的故事,用“何必”作为对齐景公故事的不屑,借以表达诗人自己通达的胸怀。
好啦,各位亲爱的诗友,感觉杜牧这首《九日齐山登高》里表达的旷世情怀合乎我们今天人们的想法吗?欢迎诗友们踊跃发言讨论。白马侃诗词,期待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