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九月九,五谷丰登金满秋。
山清水秀赤水流,重阳节里酿新酒。
重阳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新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主题。
贵州茅台镇,中国酱香型白酒的核心生产区,每年的重阳节都是茅台镇最为热闹和忙碌的时间。每到九月初九,茅台镇酱酒新一轮生产工序隆重登场,“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下沙”这个环节就是从这一天开始。
对于茅台镇来说,重阳节不仅是个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一段全新的酱酒盛事的开启。赤水河之水成就了茅台,也孕育了茅台镇数千家白酒企业的繁荣。为了感恩赤水河的馈赠,当地会在重阳节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祭水仪式。大多数的白酒厂家,也会选择同一时间启动新一轮酿酒开工大典。
九和酒是同音字,而因为茅台镇酱酒,重阳节与白酒产生的这种奇妙关联也很耐人玩味。什么是“沙”?为什么要选择在重阳节“下沙”?这些话题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一次我们就跟随礼宾府酒的脚步,逐一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关于“沙”的一切
“沙”是茅台镇酱酒酿造的主要原料──红缨子糯高粱的别名,由于这种高粱颗粒饱满,呈赤红色,很像赤水河里的河沙,因此得名。这种当地特有的农作物,是茅台镇酱酒的关键原料,也是茅台镇酱酒区别于其他地方酱酒的重要原因。
作为茅台镇核心产区出品的正宗酱酒,礼宾府酒在原料采购上严格把关,采用茅台镇当地特产红缨子糯高粱。这种高粱只在茅台镇特有的气候、土壤及水分下种植生产,其颗粒饱满、粒小皮厚、富含丹宁,经得起多轮次高温蒸煮,出酒率高。正是因为这种独一无二的原料,茅台镇酱酒才有了纯正的酱香味,是其不可复制的原因之一。
“下沙”,即指开始投放酿酒原料。早期茅台镇的酿酒师傅们都去赤水河挑水酿酒,久而久之,干脆把每年挑水酿酒的第一道工序称为“下沙”。人们耳熟能详的酱酒“”生产工艺,其中那个“2”就是指投料环节。投料标志着一个新的酿酒周期的开始,在整个酿造过程中,投料要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投料,就叫做“下沙”,先投一半原料,“下沙”一个月之后,再将剩余的一半原料投放进去,此时称之为“造沙”。两次投放结束之后,便不会再投入新的原料。
在投料过程中,根据高粱的完整度不同,产出的酒体也不一样。投入完整的高粱,产出的酒称为“坤沙酒”,也叫“捆籽酒”,投入磨碎的高粱产出的酒,称之为“碎沙酒”,而使用多次蒸煮之后丢弃的酒糟,再加入少许新料和曲酒,这样生产出的酒叫“翻沙酒”。
礼宾府酒采用完整颗粒的红缨子糯高粱酿造,这种酿造方式出酒率低,生产成本高,但酿出的酒品质最好。因而才能形成入口酱味响亮,微苦带甘,酱香中透着丝丝焦香、花香,香味层次丰富,幽雅细腻,回味悠长的风味特征。
为什么要选在重阳节“下沙”
有别于其他香型白酒四季投料,随时生产的特点,酱酒全年只有两次投料。礼宾府酒的生产过程一直遵古法,循天时,顺应自然规律,秉承工艺季节性,严格按照季节变化更替,稳步推动生产计划的有序进行。
每年重阳节前后,正好是茅台镇红缨子糯高粱成熟的季节,此时采摘的粮食新鲜、饱满,可以满足酿酒对主原料的需求。
赤水河作为茅台镇酱酒的重要水原料,孕育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酱酒知名品牌。赤水河水文状况的变化,也是左右“下沙”环节的一大因素。
每年从端午开始,赤水河流域进入雨季,大量雨水冲刷赤水河两岸,带动巨量的泥沙流入河中,河水浑浊,呈赤红色,此时的河水是不能用来酿酒的。
而重阳过后,雨季已过,河水逐渐由赤变清,清澈透明,水质是一年当中最好的时候,最适宜取水酿酒。每逢此时,礼宾府酒便进入取水、投料的正常生产周期,有好水才能酿造出好酒。
“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很多来到贵阳旅游的外地人,都会感叹贵阳夏天的凉爽,其实不止省会城市贵阳,整个贵州省的夏季平均气温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相对较低的,不过茅台镇就属于其中的“异类”。
赤水河谷地势低洼,四周群山环绕,夏季闷热,平均气温可达35-40度左右。严酷的高温环境,会影响酱酒微生物化学反应,生酸幅度过大,不适合酿酒。
到了农历九月,河谷气温降至25度左右,便于人工控制发酵过程,有利于微生物体系的培养,为酿酒提供了最佳的自然环境,因此,“重阳下沙”逐渐流传下来,并形成传统。
“重阳下沙”,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背后,蕴藏着无数酿酒人在过去积累的经验、总结的教训,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断迭代升级,才能形成现在这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酱酒酿造工艺。这是一项传承了上百年的生产技术,汇聚着茅台镇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茅台镇酿酒人的匠心精神,只有坚持传统工艺,传承匠人精神,才能酿造出正宗,纯正的茅台镇酱香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