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记载“以阳爻(yáo)为九”,农历九月初九为两阳相重,故名之“重阳”,又因日月皆为九,因此也称“重九”。
重阳节≠敬老节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为祥瑞之日。并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赏菊、佩茱萸、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而公元年,农历九月九日开始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所以流传至今,重阳节和敬老节被大家混淆,重阳节淡化为了敬老之日。
但实际上,重阳节与敬老节并不应该算作同一个节日。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中便有“集重阳入帝宫兮”,这说明重阳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得到重视,不过当时还只限于宫廷活动而已。重阳节不但有传承千年的丰富多彩的习俗,并在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样的浓厚历史下,年才被定义的敬老节就显得不那么“起眼”了。
为何重阳节会被淡化成敬老节
重阳节不是内涵贫乏,重阳节的习俗和符号相比于其他传统节日较为简单些,没有那么多的历史渊源,但是这简单符号和习俗背后的内涵却是深厚的。把重阳节淡化为敬老节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重阳节的不理解。就像如果不理解春夏秋冬的节日,不理解上巳,端午和七夕,那么同样也就不会理解重阳节。
而对这些习俗和符号的不理解,来源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发展把生活节奏也无形的带快,使得人们没时间去那么深入理解这些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接触的、在意的事情也在不断变化,就像七夕节不也被我们淡化成中国的“情人节”了么?再加上现在敬老节被定在了重阳节这一天,那些离我们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的习俗与内涵也就慢慢被更贴近生活的现代的定义所代替,从而大家开始把重阳节淡化成了敬老节。
传承历史文化,接受现代文化
很多历史文化里都富含古人的智慧,就像二十四节气,看似普通,但在古代以及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即使现代农业相对没那么依赖于这些知识,但细心点可以发现,现在的农村也依然遵循着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律。所以不要小看中华节日,因为中华节日是庞大,丰富和超越的,虽然曾经有人企图了解其他族裔的传统节日信息,但中华传统节日的这种现象,在其他族裔的文化中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所以对于这些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报以传承的态度,而不应该选择渐渐淡忘。而传承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