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重阳节,古人插茱萸,为何今人不插了
TUhjnbcbe - 2024/10/18 17:31:00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每到重阳节,首先浮现脑海里的就是这首毛主席的诗词,今年尤其显得特别有意义,今天是年10月25日,既是重阳节,又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两个日子竟然神奇般地二合一了,开头引用毛主席的诗词,当然最恰当不过了。

70年前,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响入朝的首次战役之时,也是刚过了重阳节不到一周的时间,当年他老人家有没有再次吟诵起这首词呢?

战地黄花分外香,彼时彼境,恐怕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当然了,重阳节,还有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这首诗,同样家喻户晓,而我们不禁要感叹,千古名篇的好诗词,并非都要“寻章摘句”、引经据典,而是寻常中出奇迹的。这两篇诗词,你几乎看不到什么生僻字,也看不到什么典故,但,只要用心读一次,就再也不能释怀了。

我们今天不是诗词鉴赏,而是讨论重阳节的习俗的。

那咱们要先谈论一个问题,为啥出现一个重阳节?

在我们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刚过,并且是一年中非常重大的一个节日,不足一个月时间,为啥这个时候冒出一个重阳节?

当然了,很多人就会说,重阳节,在传统文化中“九”是大阳,意义显得不一样,怎么也要纪念一下。

在过去的文章中,闲闲财经跟大家讨论过二十四节气,古人的智慧都是按照时令来安排节假日的,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的,并非靠“一时之兴”!

中秋节,正值农耕“秋忙”,安排节假日是告诉老百姓,懂得“忙里偷闲”,并且具有享受丰收成果之意,中秋节的地位不可撼动。

而反观重阳节,不管阁下怎么赞颂它,但它的地位比中秋节要低得多了。

重阳节出现在霜降前后,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农忙基本告一段落了了,大部分粮食已经颗粒归仓,进入农闲时期。

这个时候的天气,“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秋高气爽,一年忙到头了,所以要登高望远,陶冶情操,同时又承载丰收祭天、祭祖的使命。

加上这个“九月九日”,一个看上去很吉利的日子,重阳节应运而生。

那重阳节为啥要赏菊花、插茱萸呢?

古老的习俗,其实也没那么神秘,只是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赋予它的新的含义而已,致使被蒙上了神秘色彩,而只要我们回归人类活动的本源,当然就能一窥重阳节的习俗的变迁。

当一年获得好收成的时候,心情愉悦,登高望远,祭祀祖先,即使没有美景,心情好,处处都是美景了。

9月,恐怕北方只有菊花在开放了。

赏花,也只能赏菊花。

春天里的花的确多,争奇斗艳。

但,怎奈农耕时代的百姓没有时间去欣赏呀,再美的花,当你遇到农忙也只能让“花期错过”。

所以,菊花就显得格外令人赞赏了,都说牡丹美,但并没有菊花被赋予的含义多,也就是这个原因。

所谓的“花中四君子”,实际上并非真的因为是花美,而是儒家君子拿来自比而得名而已。除了“花中四君子”的美名之外,又被冠名了“长寿花”。

菊花长寿吗?

它跟别的花的花期区别不大,之所以长寿,是源自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所以,后人搞出了菊花酒。

重阳节中的插茱萸,是劳动人民最务实的表现。

因为既然要登高望远,难免要从事一些野外活动,茱萸这种植物不仅带有香味,公开资料显示还可以杀虫消毒、逐寒祛风,这显然就是药材。

佩戴茱萸,对避免野外蚊虫叮咬,估计有很大帮助,至于后来有人说佩戴茱萸有“辟邪”的说法,是被赋予的另外一层含义而已,避免被蚊虫伤害,才是根本。

而古人通常意义上的佩戴茱萸,和王维所说的“遍插茱萸”,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佩戴茱萸,也是古人喜欢佩戴的一种香囊。

普通的香囊里面装的是各种香料,而茱萸香囊顾名思义是装的被磨碎的茱萸。

佩戴茱萸基本上可以分两种情况了:

其一,佩戴茱萸香囊,这种一般妇女、儿童居多,当然一些爱美的男士也会有人佩戴。

其二,直接将茱萸佩戴手臂上。

而王维“遍插茱萸”,不是将茱萸佩戴手臂上,而是将茱萸插在头上,这几乎显示出当时山西男人的豪迈。

因为王维这首诗的标题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很显然直接将茱萸插在头上的做法,一般都是大老爷们干的事情,他们不在乎美观,只是图的方便,在登山的时候插头上,下山回家后就将茱萸给扔掉了。

也就是说,在古代,佩戴茱萸香囊比插茱萸场景应用更广。

那这个传统习俗为啥没落了呢?

闲闲财经认为,这当然跟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有关,香囊在古时候非常普遍,而现代非常小众,原因是被香水替代,而防止蚊虫方面又有各种花露水!

所以,茱萸香囊没落了,更没有人去插茱萸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阳节,古人插茱萸,为何今人不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