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二首》节选
这是杜甫回忆大唐开元盛世时的情景,那个时候的唐朝不仅经济繁荣昌盛、百姓丰衣足食,所展现的文化也彰显大唐恢宏气象。
像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像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人感受到诗人们的朝气蓬勃,骄傲豪纵的盛世情怀。
而后唐朝在玄宗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安?山和史思明发动了争夺统治政权的战争,这场内战让唐王朝人口丧失,国力锐减,从此开始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之后的唐王朝并没有直接走向灭亡,而是继续延续了年的时间。
最终加速它灭亡的就是唐末一场声势浩荡的农民起义,它也是唐末所有起义中影响最广、历时最久的一场起义,它就是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过后唐王朝只苟延残喘了23年,就走向了最终的覆灭。
说到黄巢起义,就不得不说到黄巢,他与刘邦一样出身于布衣,刘邦一生并非诗人,但也因为一首回乡之作《大风歌》名传千古。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豪情万丈、尽显霸王气息。
黄巢的一生也写过三首诗,其中早年的一首《题菊花》就清楚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和英雄志向。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当飒飒秋风吹来,千家万户迷漫在一片肃杀之中,百花不堪忍受秋风的摧残,都渐次凋零。
只有菊花还傲然开放,它的花蕊清香淡雅,芳姿绰约,但是却不能吸引蝴蝶和蜜蜂前来采蜜。
这样的生不逢时,如何不让人感叹!如果有生之年,我能成为百花之主——青帝,我一定让菊花和桃花、李花一同在春天绽放。
让它们一起享受春风的沐浴,春雨的滋润,而不让它孤寂地立于一片凄凉的秋风秋雨中。
黄巢出生于晚唐时期,那个时候的晚唐已经是风雨飘摇,社会一片混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有如秋风中一片残败的落叶,黄巢的这首诗看似为菊花的不公抱不平,其实是在以菊花自拟,感慨自己的生不逢时。
老天不公啊,没能让我生于盛唐时期,尽享开元盛世气象,而让我生于这泥泞不堪的末世。
不曾屈服命运的安排,黄巢最初把希望寄托在科举之路上,待自己博得一番功名,再来兼济天下。
大力推行政策改革,解除唐王朝的内忧外患,回归当初的繁华。
但是事实上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他都名落孙山,希望化为泡影。
最后一次考试失利后,他于重阳节的前一天写下一首《不第后赋菊》,不久就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灰意冷的长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九九重阳节来临,你会看到那漫山遍野的菊花,有如千军万马的洪流,浩浩荡荡点缀着壮丽山河。
所到之外,杀尽百花,遍地皆是黄金甲,而此时此刻的菊花,那冲天的香气带着狂野和豪情透过了长安城。
不能以仕途之道力挽狂澜,那么就只能期待揭竿起义。
诗中的瓣瓣菊花已化身为黄金战衣的战士,如同那无处不在、笑对秋风的菊花,带着所向披靡的雄心,占据了长安城。
而不堪一击的唐王朝就如同那残败的百花,到了那个时候,大好河山一定会是一幅万象更新的崭新面貌。
诗人在这里用了“九月八”,一方面是为了诗词韵律美的考虑,更多的是暗示,他期待着农民风暴早一天的到来。
公元年,黄巢果然带领他的“菊花”们,加入了义军的大潮。
一度攻占洛阳、长安等地,在占领长安之后,黄巢登基为帝,国号大齐。
谁也没有想到,昔日所创作的一首诗,今日变成事实,长安城里,果然处处屹立金光耀眼、威风鼎鼎的农民义军。
可惜的是,这场起义最终被唐王朝的正规军击败,黄巢也下落不明。有人说他出家为僧,有人说他被自己的外甥所杀。
而他起义失败后,还曾写过一首诗《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还记得当年那个草莽英雄,策马于烈烈西风中,一身战场戎衣,最后换来一身袈裟。
我站在天津桥上,然而,还有谁能认识我呢?只好一个人独自凭栏,淡看夕阳落晖,感慨着这变幻无常的人生。
陶毅《五代乱离纪》所记载:巢败后为僧,依张全义于洛阳。曾绘像题诗,人见像,识其为巢云。
后代对这首诗是不是黄巢所写还存在质疑,但是不管是与不是,这首诗都可以说是黄巢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夕阳西下,英雄末路,晚年的黄巢无疑是凄凉的。
但是他在两首菊花诗中,所透露出来那富有反叛的生命力,和他那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挑战精神,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煜偷看妻妹睡觉,写下一首唯美词,字字春风无限,撩人心扉林逋最美的二首晚秋诗,红叶逐水流,芦花经雨落,美得令人心醉第一伟人的这首重阳词,豪情万丈,意境宏远,感受最波澜壮阔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