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李小龙之痛,季羡林之苦,重阳节至感念父母
TUhjnbcbe - 2024/12/20 20:03:00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源自《易经》,《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在中国哲学里,“家”文化具有浓墨重彩的意义。纵观东西文明形态,汉文明是最注重家庭的,“家国天下”。家事虽小,却是“国”和“天下”的基本构成元素,无家不成国。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以家庭为基础建立,而这也是中国人家庭观念较重的原因之一。现如今重阳节又称敬老节,也正是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催生了“空巢老人”“空巢青年”。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显然这句话已不适应现代生活。青年们带着满腔热血前往大城市寻找伯乐,万空巢青年奔波游走在熙熙攘攘、生意盎然的城市里,无一不是怀揣着一颗衣锦还乡的梦。

当前,在中国2亿多名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近半数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失调已成为棘手的社会问题,各类独居老人相关的悲剧新闻更是不胜枚举。

韶光易逝,白发移青丝不够就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岁月从来不会对任何一个人格外优待,我们的父辈同样如此。演员高亚麟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说“父母是横亘在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初闻不知其意,细思深感悲凉。每个孩子都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李小龙为了圆自己的武术梦,只身奔赴美国学习武术,在异国他乡的日子,民族歧视让饱受排挤,没有工作的他经常食不果腹,身在异乡想必他也一定体会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苦。好在苦尽甘来,后来等他终于有机会成为享誉全球巨星之时,他的父亲却因病去世了。李小龙回到香港之后,很是自责,一遍遍在纸上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时不我待,这大概是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悲伤。

文学匠人季羡林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时常漂泊在外。后来,季母病危,他日夜兼程赶回家,却只看到母亲留下的两句遗言:“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来,我真后悔当年让你出去。”“这几年我日夜想着你,这种痛苦,是你无法想象的。”季羡林看后,痛苦欲绝。多年以后,季老在采访中依然表示这是他心头的一根刺,是他一生中最沉重的悲哀。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寄望于想象中的来日方长,而是抓住当下的每个朝夕。和家人相隔千里,经常通通电话也好,而不是即便至亲身在咫尺却任由电子设备成为加宽亲子关系的鸿沟的助力器。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呼吸停止,这是生物意义上的死亡,第二次是下葬,社会意义上的死亡,第三次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记得你,这才是你永远的离去。“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却才是。时逢重阳,缅怀先祖,敬爱至亲,趁着秋高气爽,和家人一起登高望远,感念岁月静好。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小龙之痛,季羡林之苦,重阳节至感念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