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知史爱党知福感恩知责建功沈阳市老科技
TUhjnbcbe - 2025/1/13 22:37:00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有口碑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10月14日,重阳节,全国第六届老科技工作者日。在10月13日举行的沈阳市老科协“知史爱党、知福感恩、知责建功”主题座谈会上,全市各条战线上的老科技工作者、老科协工作者代表济济一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抒发对党的感恩之情、畅谈知责建功取得的新成就。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热潮中,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全市各级老科协组织从年初开始,便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以“知史爱党、知福感恩、知责建功”为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老科技工作者“老有所为、晚霞映天”典型,取得了科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奏响了一曲曲“今又重阳,科技黄花分外香”的生动旋律。


  最大成果更自觉地知责建功


  老科协是服务老科技工作者老有所为的组织,是广大老科技工作者退而不休、发光发热的坚强后盾。在“三知”学习实践活动,全市各级老科协将广大老科技工作者所激发出来的爱党、感恩之情及时转化为知责建功的实际行动,并以“搞好传帮带、建功新时代”为目标追求,以“结百个帮带对子、完成百个建功项目”为实际抓手,切实服务老科技工作者老骥伏枥、建功行远。航天新光集团、苏家屯区、沈北新区、皇姑区、铁西区等地区、高校老科协稳步推进,“老有所为”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全市老科技工作者正以更饱满的激情,用实际行动“感党恩、跟党走,建功新时代”。


  最大收获更深切地知史爱党


  在“三知”学习实践活动中,围绕破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市老科协及法库县、黎明集团、沈河区、和平区、新民市等老科协从高质量、高档次报告会起步,搭建线下学习、辅导平台,配合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实效。同时在线上建立28个工作群、5个
  最大快乐更衷心地知福感恩


  在“三知”学习实践活动中,市老科协及辽中区、康平县、沈飞集团、沈阳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老科协引导老科技工作者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变化,饮水思源,进一步增强对党的感恩之情,并及时为大家创造热爱党、感恩党、歌颂党的表达平台。年,全市范围共组织书法、美术、摄影展23场,展出作品多件;组织文艺演出50多场,演出节目个(次);组织“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诗词创作,征集诗词作品多首,举办了“党旗飘扬盛世放歌”诗词朗诵会。于洪区老科技工作者王忠厚创作的《庆党生辰百龄讴歌》获得全市老科协诗词创作优秀作品一等奖。


  “老有所为知责建功”光荣榜


  1白永祥


  永怀感恩之心的功勋秘书长


  今年已经78岁的黎明集团公司老科协秘书长白永祥,党龄已达57年。即便已近杖朝之年,但白永祥不忘过去成长经历、不忘党的培养,始终发光发热,在服务老科技工作者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白永祥回忆,自己的幼年时期随父母乞讨度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关怀下,他顺利地读完了小学、中学并考上了中专。走上工作岗位后,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21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工作期间,白永祥先后担任黎明集团公司下属的钣焊厂、运输公司、生活服务公司、质量保证部等单位的工会主席、纪委书记、党委书记、部长等职务,为企业发展不遗余力。退休后,白永祥始终知党恩、跟党走,以为老科技工作者服务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黎明集团老科协秘书长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


  在亲朋好友的眼中,白永祥是一个特别珍惜晚霞时光的人。他积极协助三任黎明集团老科协会长,组织退休的老专家、老工匠发挥优势特长,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为企业有关志书的编撰,为老科协组织的壮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使黎明集团老科协成为沈阳市老科协系统一面长盛不衰的旗帜,他也因此当选了年沈阳市老科协“功勋秘书长”光荣称号。


  白永祥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感恩、知足、报国这6个字,这也是我今后的思维定式和行为准则。”


  2王连余


  服务三农


  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辽中区老科协秘书长岗位上,已有49年党龄的王连余仍在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辛勤耕耘着,协助会长团结和带领全区老科技工作者助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成为农民致富的助推器。


  娇威家庭农场是王连余与区老科协企划服务团队全程代理、全程免费服务扶持的家庭农场新模式的典型。在这个家庭农场的示范作用下,目前辽中区已推广种植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培育的“北方超级稻”3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余万元。王连余带领创办了《精彩辽中》科普读物,目前已发表各类文章余篇。他带领科技服务团队围绕辽中区五大地理标志产品,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余次,受众达1.5万人次。


  近年来,王连余根据老科协决策,提出了“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选定在老大房镇丁家村发展稻田养蛙项目,育生态蛙田,产绿色大米,向生态农业、绿色种植、科技特色、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目前已由最初的60亩试验田扩大到亩,并注册了“丁家蛙田米”“盛京蛙田米”两个品牌。绿色大米已成为老大房镇农业主导产业,农民每亩地增加收入余元。


  年,王连余被市老科协授予“功勋秘书长”荣誉称号。他说:“晚霞映天,情满重阳。我是老科技工作者的一员,也祝愿所有老科技工作者永远老有所为。”


  3王智健


  践行“传帮带”


  建功新时代


  欢度重阳,回首过去,沈阳航天新光集团老科技工作者王智健感触颇多:“是党的培养、教育,让我在航天报国路上留下了一些闪光的足迹。我时刻充满着感恩,充满着喜悦。”


  年1月,王智健投入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当年就加入到“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研发团队中。“当听到《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回,作为中国航天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王智健随后参与了我国多颗人造卫星等航天装备的研试,并因贡献卓越被航天新光集团评为“科技带头人”。在神舟飞船攻关过程中,王智健曾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潜心研制并练就一手绝活,解决了神舟飞船关键项目“舱段连接与分离”的难题。


  年,王智健退而不休,肩负起“做好传帮带、建功新时代”的重任。十几名年轻的科研人员,在他手把手地教技术、传作风引领下,科研水平突飞猛进,各凭绝活在神舟飞船系列任务中尽显其能。王智健也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命名为“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突出贡献者”。


  年至今,王智健多次参与空间站工程配套部件和“天问一号”研制工作。他经带领技术人员夜以继日持续奋战,在短短3个月里就完成了其他厂家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助力神舟、大国工匠,无私奉献、功在千秋”是航天新光对王智健的高度认可。


  4于长和


  创新创业


  永远在路上


  入党63年,84岁的沈阳大学老科协兼职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于长和教授,仍给人以老当益壮之感。63年来,他始终铭记党的教诲,感恩党的培养,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愈老弥坚。


  退休前,于长和荣誉等身。深耕专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他所领军研发的多种产品,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多项新技术新产品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被授予“沈阳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退休后,于长和不忘初心使命,毅然开启创业征程,在隔离泵行业继续开拓、前行。17年来,他为攻克“卡脖子”难题,一不服老,二不服输,以信念激励斗志,坚持自主创新,在一次次努力尝试中攻坚克难。他引领前沿性的科技产品迈向实用性阶段,所创办的辽宁维扬机械有限公司顺利度过了创业艰难期,目前已迈入稳定的战略发展期,成为明星企业和纳税大户。


  满怀爱党、感恩、建功赤子情怀的于长和心里想的是为员工谋福利为企业谋未来,更要为社会谋福祉,为党和国家争荣光。年,企业全新研发的水隔膜泵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他们又成功申报了“势能转换机”等专利,中标多个项目,年产值可达3亿左右。当被问及为何84岁的年龄却有48岁的风采时,他回答说:“心中有坚定信仰,脚下有无限力量。奋斗者永远是年轻!”


  5邓忠贤


  科技助农


  义不容辞


  现已年逾古稀的高级农艺师邓忠贤,长期从事农业新技术指导与推广普及。他主导编写的《甲壳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书,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指导用书”,得到两名中科院院士的肯定。


  邓忠贤是一个有恒心的人,工作期间未能完成的一些科研项目,像“甲壳素系列农用产品”研发及推广,他在退休后重新开始了科研攻关。他在全国23个省份进行了次试验,终于将这种绿色生态、可以保证食品安全的生物产品研发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已大面积推广。


  年夏天,沈北新区苏子叶专业种植基地负责人王利给邓忠贤打来电话,说已有几家农户的苏子叶出现皱叶现象。邓忠贤马上赶赴现场,经过诊断分析,确定为病毒性皱叶和生理性皱叶。经施用邓忠贤开出的生物配方,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为帮助兴隆台街道红藜麦种植大户实现无公害种植,从春季整地施肥,到栽苗管理无害化方案,邓忠贤无论刮风下雨始终坚持现场指导。他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因地制宜地解决了降低土壤有害物残留、消除除草剂残留以及促早熟和增加千粒重等问题。作物丰收,邓忠贤功不可没。


  “报答党恩的实际行动,就是在农民最需要技术支持的时候,我要义不容辞的帮助解决问题。让农民感受到,只要跟党走,幸福就会有。”邓忠贤铿锵有力地说。


  6孟令峰


  “花生大王”


  助力乡村振兴


  在党组织的培养下,孟令峰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是康平县远近闻名的“花生大王”。退休后,孟令峰谢绝多家企业高薪聘请,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养育自己的家乡脱贫致富贡献一份力量。


  在孟令峰看来,花生产业发展必须引育优质新品种,这也是他二次创业的初衷。在康平县老科协的帮助下,孟令峰在孙家店林场建设了60亩花生繁育基地,又经县发改委立项,投资15万元建成平方米温室大棚。他从国外引进了多份种子资源,从省农科院引进了份种子资源,目前已积累了余份种子资源和1余份杂交、选育资源。目前,孟令峰成功选育了20余个新品种,7个推广品种种植成功。特别是新选育的“4粒红”,百果重已达克以上;中粒花生品种“沈玉1号”亩产也超过斤,比当地种植的原有品种增产50余斤。


  孟令峰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号召,多次向相关部门和老科协建言献策,并义务开展花生种植培训。他结合当地土质、气象等自然条件,推荐特色新品种,将花生种子和专用复合肥送到贫苦户家中。当看到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时候,孟令峰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为家乡百姓造福,是我应该做的。”年,在孟令峰的努力下,康平县海洲窝堡乡种植花生7.5万亩,效益达1.2亿元,已成为辽北地区名副其实的“花生之乡”。


  7郑金和


  棚菜致富路上的


  贴心人


  在法库县,县老科协理事兼农业分会会长郑金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名人,拥有十万多的粉丝。他三次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和市科技先进工作者,被乡亲们视为致富路上的贴心人。


  郑金和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郑金和在党的关心下茁壮成长,最终考取了吉林农业大学。“我一定要报答党的恩情,用自己的所学改善农村的面貌,让更多人发家致富。”青少年时期的郑金和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退休后,郑金和接到了为10万亩蔬菜保护地大棚做规划设计的任务,他跑遍全县的田间地头,连续奋战3个多月,出色地完成棚区规划和标准蔬菜大棚的设计任务。在随后的技术培训中,郑金和更是呕心沥血、历尽艰辛,骑着一辆摩托车行进在各乡镇棚区、棚户之间,不到3年累计骑行5万公里,完成了多户、上万名菜农的初级棚菜生产技术培训。最近的几个春节,郑金和都是在腊月二十九下午才回到家中,老伴儿总是埋怨说他回家就是出差住店。


  目前法库县棚菜生产已初具规模,平均每亩温室蔬菜纯收入达2万元。在菜农们的眼中,老郑为他们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郑金和还是拥有十万多粉丝的网络达人,一有时间就在网上为农民答疑解惑,真正成了农民“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的贴心人。


  8孙逊


  接地气受欢迎的


  科普名师


  作为一名共和国同龄人,党的培养使孙逊成长为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的主任医师。他说:“无论是在岗工作期间还是退休后,报党恩、跟党走、知责建功的信念时时刻刻激励着我,知史爱党、知福感恩、知责建功就是我的座右铭。”


  从年当选首批志愿者科普教师,孙逊在科普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这期间,他的科普足迹遍布沈阳市近百个社区以及市、区机关单位,共开展科普授课和大型讲座2多次,累计听众22.5万人次。听过孙老师的课,很多人感到受益匪浅。年,孙逊荣获“辽宁好人”光荣称号。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孙逊更是义无反顾地冲锋在“抗疫”科普宣传的最前沿,他还在市、区老科协“网络科普讲堂”上撰写了近百篇有关新冠肺炎的防治文章。题材新、质量高是孙逊科普文章的特点,经过市老科协三级科普
  本版撰稿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岳雨(图片由沈阳市老科协提供)

1
查看完整版本: 知史爱党知福感恩知责建功沈阳市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