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清平乐》是一首很常见的词牌名,许多人都用这个词牌,写出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词佳句。其中以宋朝词人用得最多,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晏几道的这首《清平乐》是写离别,他所写的景物却是与离别的凄凄之情无头,都是碧涛春水、青青杨柳枝、晓莺啼处等景象。这些都是春天美好的景物,用如此美好的景物去写离别,真是格外有意境。比起晏几道这首《清平乐》,纳兰的这首《清平乐》也有相似之处。晏几道开篇起笔便是“留人不住”四个字,而纳兰开篇也是“凄凄切切”四个字,写出内心的凄惶和不安,离别在即、人难留住,故而凄凄切切,悲伤不已。同样是写离别,晏几道是含蓄隐晦地写道“留人不住”,来隐射自己内心的不舍,但是纳兰就简单得多了,他只是一个词,就直接明了地写出了内心的情感。用重复的词来表述情感,这在词的写作上不是少数。李清照就曾这样尝试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声声慢》中,循环往复的词句,让人可以品读到她内心的世界。能够简单地抒情之人,都是内心单纯如明镜的人。纳兰写的这首词是一首触景伤情之作:在这惨淡的深秋之时,一切都变得凄凄切切,无限悲哀。那梦里的砧杵捣衣声还没停下来,又传来蟋蟀嘈杂的悲鸣声。你曾居住的楼空空荡荡,弦索抛残,晓风残月,无不是惨淡凄绝,如今一起涌入眼帘,触动无限清愁。开篇便写到凄凄切切,道出内心悲凉,接着写道时节正逢黄花节,黄花节是指的重阳节,而所谓的黄花,便是菊花。这是纳兰又一首重阳佳作,借着重阳时节,抒写内心的情绪。在词中,纳兰永远是悲伤的。这首词当然也不例外。纳兰用惨淡来形容黄花节,以示自己哀怨的心情。或许,在深秋时节,万物萧条,看到任何事物都会觉得无限悲凉。而接下来这句,则让人联想到,纳兰是在想念什么故人。“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这里需要解释几个地方,“砧声”是指洗衣服的声音,古人洗衣服,总是将衣服捣一捣,加快衣服清洁的速度。捣衣时,会发出阵阵声响。“蛩”则是指的蟋蟀。词人在梦中听到捣衣的声音,声声慢慢,似有似无,悠远似乎又就在耳旁。捣衣的声音还没有停下,耳畔就又传来了蟋蟀的叫声,夜半时分,听起来让人内心都揪了起来。重阳深夜,午夜梦回,却是如此凄惶的情景。纳兰梦中梦到捣衣的人是谁,想来应该是个女子。但这名女子究竟是谁,会在纳兰的梦中以如此凄凉的形象出现?按照推算起来,这名女子应该是离纳兰而去,让纳兰无法再见到的女子。于是有人猜测,这是重阳佳节,纳兰思念故去的卢氏所写的悼亡词,也有人认为这是纳兰为沈宛而作的。但不管怎么样,这首词的确是写尽了凄凉之意。上片梦醒时分,顿觉离人不再,备感伤心。下片则是写道“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醒来后自然是被忧伤打扰得无法再次入眠,只得起身。起身后的纳兰看到的都是昔日的场景,想到空空如也的楼阁,想到往日温馨的情景,现在却是物是人非,想想就觉得增添几分愁绪。“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再抬头望去,晓风残月,更是让人愁绪满怀。这首怀念故人的词写在重阳夜,阁楼上,晓风残月,故人不再。独自倚靠栏杆,想着往日种种,纳兰写词,从来都是淡如清水,却能够让这水波荡漾而起时,带给后人无限的遐想和心疼。
清平乐忆梁汾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绕砌蛩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乱山千迭横江,忆君游倦何方。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
这首词是秋夜念友之作,抒发对好友顾贞观深切的怀念。顾贞观是江苏无锡人,其曾祖顾宪成是晚明东林党人的领袖,可谓真正的书香门第。顾贞观的个人才情和文化素养也自然与众不同,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江南文士。康熙十五年的春夏间,他与要相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相识,成为交契笃深的挚友。或许是气质的相互吸引,或许是才情的彼此契合,两人第一次相见,便有“一见即恨识余之晚”之感,相见甚欢,相谈甚多,彼此引为知己。而在词坛的成就两人同样齐名,举凡清史、文学史、词史无不将二人相提并论,被视为风格近似、主张相同的词坛双璧。二人因为才情而惺惺相惜,在与顾贞观相交的日子里,纳兰是快乐的。他们时常以词会友,互相切磋文学。可是再深的友谊也不能保证天长地久地相处,纳兰因为官职在身,总需要外出办事。这次,他又要随同皇帝外出游走,官场的事情总是枯燥乏味的,不如与友人饮酒作诗来得痛快。但人在官场,身不由已,纳兰只得依依不舍告别友人,准备出发。在外出的日子里,纳兰一直是孤独寂寞的。虽然康熙很赏识他,但君臣毕竟有别,二人不会无话不谈。纳兰恪守着君臣之礼,他将自己内心的一切都隐忍下来,这更加重了他内心的郁闷情绪。想要及早结束这场出行,好早日回去与友人团聚。在这种心情下,纳兰写下了这首《清平乐》:才刚刚听到窗外的雨声,就已感觉到秋意已浓。是那蟋蟀和寒蝉的悲鸣声,让人在梦里产生无限哀怨的吗?乱山一片横阵江上,你如今漂泊在哪里呢?是否知道有人在小窗红烛之下,因为思念你而备感凄凉?单纯的想念,让人能够从词句中嗅到友谊的醇香。友谊就是这样,不论彼此身在何方,总是能够随时随地想起对方。纳兰外出公干,想起远方的挚友,虽然秋意正浓,但心头也是会涌起阵阵暖意。“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才刚刚听到窗外有雨声,就已经感觉到浓浓的秋意了。身上的寒意大多是心里的凄凉带来的,身边没有知己,自然感觉到凉意。夜雨之中,更能听到蟋蟀和寒蝉的悲鸣声,秋意渐浓,蟋蟀和寒蝉也知道自己生命无多,故而叫声凄厉。在夜色下,这更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怨。“绕砌蛩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上片在凄凄切切的情愫中结束,纳兰将思念友人之心情描述得如悲如切,这首词是思念友人,却又好像是纳兰自悲自切的呢喃自语。结束了上片的哀痛,下片则是沉思,依然饱含哀怨,所描写到的景物,也是蒙上一层灰暗色彩,看不到颜色。“乱山千迭横江,忆君游倦何方。”眼前乱石堆砌,远山横阵江上,江水滔滔,滚滚东逝去。不知道友人而今漂游到了何方。杳无音信,只能靠着思念回忆过去美好的日子。纳兰与好友之间没有联系,让他内心充满不安。“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这是纳兰在反问友人的话,是否知道友人在思念你呢?是否会因为被思念而感到凄凉呢?友人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纳兰千里外的思念的,但纳兰在此的疑问,可以看了纳兰的纯真心性,这个才华横溢的清初才子,其实只是一个渴望友谊与关爱的男子。词的初衷是思念友人,但当写到最后,却变成了纳兰自怨自艾的一首自哀词,写不尽的哀伤情,透过词意里的风雨,飘洒而出,湿了人心。
清平乐塞鸿去矣,锦字何时寄?记得灯前佯忍泪,却问明朝行未。别来几度如,飘零落叶成堆。一种晓寒残梦,凄凉毕竟因谁?这首词是塞上怨离之作:自从离别之后,日日盼望的家书何时才能到来?记得我临走之时,你在灯前强忍着泪水,却问我明天是否出发。分别之后,月亮已经几度圆缺,如今已是深秋,落叶成堆。残梦凄凉,孤独难耐,相思怨别,这一切究竟是为了谁?诗词的魅力之在于其朦胧,有些话从不说透,就让后人在字里行间去品味,去猜测,这就是诗词的魅力。纳兰深知这种魅力,他的词,常常会营造一种氛围,让人看不透,读不懂,但却心甘情愿沉迷于此,感受他词里的戚戚然的感觉。清朝时期,文坛并不如唐宋那样生命力旺盛,所以,对于纳兰的要求,也不能堪比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放眼整个清朝词坛,纳兰是一枝独秀的,他的文采纵使无法匹敌前人,但在那个万籁俱寂的时期,却有着独特的风采。博尔赫斯有一句诗歌是这样写的:“暮色隐藏下,一只小鸟的独鸣已归于沉默,你徘徊在花园里,想必缺少什么。”每个诗人都会感觉到内心似乎有几分缺憾,但他们并不能准确地描绘出自己缺失的是什么,所以,这世界上,才多了这么多优秀的诗作,因为他们想要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缺失。纳兰也是如此,他是一个一生都在不断失去的人,他在暮色的花园中徘徊,不断停停走走,想来他是要寻找,想要找回自己失去的。可是人生中失去的部分,是能够寻找的回的吗?所以,纳兰的悲情,其实一早就注定了。纳兰的这首《清平乐》,可以听得出,他内心深处,那深沉的、缺失的声音,但是如此缥缈,无法捕捉到缺失的具体轮廓。从词的最初来看,是在思念,纳兰远离家乡,他写词表示伤感,词中若隐若现的字眼,都似隐藏了千般的情事,婉转哀愁。“塞鸿去矣,锦字何时寄?”这是纳兰在盼望家中来信,锦书一向代表男女之间的书信,鸿雁飞过,塞外的天空,寂寞的发白,家乡挂念的人,什么时候会送来信,送来自己的思念和问候。“记得灯前佯忍泪,却问明朝行未。”想到牵挂的人,纳兰的内心温柔似水,可是在孤灯下,他只能强忍眼泪,将思念之苦,而到下片,依然延续这痛楚,“别来几度如,飘零落叶成堆”。就像这飘零的落叶一般,月圆月缺自有时,人世间难免会有离别,这是无法躲避的,只要相信,终有一日会再相见,那便够了。“一种晓寒残梦,凄凉毕竟因谁?”最后的一句词留下了疑惑,晓寒残梦,到底这份凄凉因谁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