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感恩愿日日赛重阳
陈集亮
又逢重阳,秋正高,气正爽。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民俗观念里“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在银发浪潮不断袭来的今天,重阳节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据有关资料,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常德更是以60岁以上老人占比25%成为率先迎接银发浪潮的城市之一。如何感恩敬老,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应该成为家庭与社会共同面对的现实课题。
登一次山不难,赏一次菊花不难,设一次宴席宴请老人也不难。难的是转变养老观念,担起养老责任,让所有老人晚年无忧颐养天年。如何行使政府职能推进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如何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的养老机构?如何孝敬老人传承传统美德?……说到底,孝亲养老是一个细水长流的事业,三分钟热度和一个节日不足以支撑始终,所以我们说:敬老感恩,愿日日赛重阳。
人间重晚晴
高玲吴紫欣
九月初九,佳节又重阳。
常德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止是快乐的童年,奋进的青年,有为的中年,还要有幸福的晚年。
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万,占比25%。“十四五”期间,这个数字还将继续递增,有效应对老龄化、空巢化,让所有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晚年,是常德的追求,也是时代的需求。
让“银发浪潮”汇聚成幸福海洋,我市正以加速度新建、扩建养老机构,培训引进专业人员,打造百亿康养产业,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在建立更加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征程上劈波斩浪。
另一个温暖的“家”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唱歌的,是在市社会福利院里接受政府集中供养的20多位老人。10月12日上午,他们在工作人员与护工的照顾下,欢聚在鼎城区草坪镇,载歌载舞喜迎重阳。
“虽然我眼睛看不见,但味觉很好,这里的菜咸淡适宜,肉和饭都软烂,几多合我的胃口。”82岁的汪维忠乐呵呵地说,他自小双目失明,14年前接受政府托养入住了市社会福利院。他住的是空调电视都齐全的单间;生活上,福利院有营养师负责老人的营养搭配;护工们照料周全,天气变化都会及时做好准备;平时和其他人聊天,拉拉二胡唱唱歌,身体好心情好,这么多年来他没怎么“害”过病,“我的晚年生活不比别人差”。
城里的汪老生活愉悦,住在乡镇的李老也非常快乐。“每天早晨护工都会准时到房间为我们检查身体,生病时也是精心照顾。”68岁的李胜权是五保户,托养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白鹤镇敬老院。多年前不慎中风,李胜权在敬老院护工的悉心照顾下逐渐恢复,如今已实现了生活自理。平日里,李胜权喜欢和其他老人一起下象棋,听收音机。每逢节日,敬老院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的老年生活是李胜权从前没有想到的。
让每一位老人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有所养”,从年起,我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已实现17连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实现6连调,城乡居民基础金已上调至每人月均最低元。9家公办福利院、50家民办养老机构、家农村敬老院成为老人的另一个“家”。我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由年的20张增加到现在32张,目前我市共有养老床位张,没有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
与熟悉的人一起养老
如果问老人们希望在哪里养老,得到的回答十有八九是“在家里、在社区”“在周边、离家近”。“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物业养老”都是近两年养老领域出现的高频词。
9月的常德秋高气爽,走进市城区泓鑫·城市花园的长者之家,83岁的吴玉华老人正在跑步机上缓步行走,一边听老街坊们拉家常,一边锻炼身体。她的老伴已去世多年,子女都成了家,偶尔搬去孩子们家中住一阵,更多的时间是独居。“我儿子在北边也有房子,但我更喜欢住在这,长者之家有伴,有老年人食堂,自在又快乐。”吴玉华说,最满意的就是“养老机构”在自家小区的院子里,轻车熟路,方便放心。
该小区的长者之家,是物业公司在民政部门的扶持下改建民房而成,门口有宽敞的前坪,适合老人们集体活动;一楼有棋牌室、健身房、阅览室,是老年人日常休闲的去处。这里每天都有二三十名老人前来活动,欢声笑语不断。物业人员还链接了家政、餐饮、助行、心理慰藉等服务,基本满足了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
一大早,孙云光老人就提着从自家菜园里摘的蔬菜,来到村里的“互助幸福屋”。比他先到的村民,有的在下棋,有的在看电视。鼎城区谢家铺镇官桥坪村的“幸福屋”内,有娱乐室、阅览室、棋牌室、休息室和医务室,村里的老人每天只需缴纳1至4元生活费,或提供自家的农产品,就能解决吃饭问题。从年起,鼎城区利用各村、社区闲置的旧村部和学校,改造成老年人聚集和活动场所。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工作人员介绍,村(社区)养老是我市比较成熟的养老模式,老人吃住在家附近,面对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有归属感,身体和心情都更好。
在从事养老服务多年的社工刘士英看来,现阶段,把小区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结合起来,是老人意愿的集中体现,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沅澧大地上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家,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长者之家、互助幸福屋等各类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达个;老年人活动场所城市社区建成率%,农村覆盖率达80%,“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康养服务体系已然形成。
内涵丰富的现代养老护理
9月6日,43岁的曾敏在年常德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中拔得头筹,医院内科和老年科当了19年护士,由于“内功”深厚而被推荐成为养老护理员。
在曾敏从事养老护理的两年间,有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80岁老人。老人中了风,曾敏照顾了半个月之后撒手人寰。老人走的那天,曾敏难受到哭了半日,她记得老人在接受护理时总喜欢和自己聊天,说家长里短,说年轻时的故事。曾敏说,养老护理员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曾敏所在的康尔顺养老院,是汉寿县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主要服务于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等特困对象和需要提供半护理、全护理的社会老人。在这里,养老护理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的同时,还要注重他们的心理疏导,安抚他们的情绪,以及提供临终关怀等服务。
让老年人的最后岁月过得舒心,走得无憾,是养老机构的共识,也是全社会的期望。
我市持有国家资格证的养老护理员有余人,他们大多和曾敏一样,热心、善良、专业,期待给老年人带来更多幸福感。
提高待遇,培育机构,培训人员,注重后续……我市养老工作的答卷上,成绩有目共睹。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老年人的数量不断递增,如何聚集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托举起老人们的幸福晚年,是一道与时俱进的命题。
翻开“十四五”的养老蓝图,每个区县(市)将成立1家以上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企业和专业组织将成风尚,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城市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和农村养老“20分钟服务圈”将逐步呈现。
来源:常德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