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明日又重阳,愿天下所有老人家都幸福安康。
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佩茱萸,饮菊酒,故又称作黄花节、菊花节、茱萸节或清秋节。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起源
重阳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对于农事为天的我们,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活动是迎春和送秋,《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这可能是重阳节的“前身”。
到汉代,重阳节的习俗才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但“重阳节”这一名称据现有资料看来是在三国时期,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至唐,被官府定位正式节日。
宋朝的重阳极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就有直接记载。
明清上至皇室宫卿下至平民百姓皆登高采菊,以畅秋志。
重阳习俗
除了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酒至今延续下来的传统活动,古时还会有哪些活动哪些习俗呢?
古代重阳节的一种游艺活动。
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唐·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月著授衣之令,日纪吹花之游。
-宋·宋祁《皇帝后苑燕射赋·序》
古时重阳节前后邀客相饮所设的宴席。
“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
-《日下旧闻考·风俗三》
重阳宴会上所食之兔。
“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
-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
“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
-《日下旧闻考·风俗三》
陕西临潼风俗。
重阳节登骊山,饮茱萸酒,亲友互赠枣糕,名曰“逆节”。
福州一带对重阳节的俗称。
“重阳,家蒸栗糕,採田中毛豆相餽,谓之毛豆节。”
-清曾文炳《长汀县志》卷三十
重阳养生
秋季易干燥,冷风又伤身,所以要做好保暖,特别是睡觉时不要让头部遭受风寒。起居规律,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进补。
特别要详细说明的是燥为秋令,易伤津耗液,所以,秋季特别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炎等,对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
应对秋燥,应少吃辛味的葱、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养肝气。这个季节,喝粥可以减轻人的胃肠道负担,对消化也有帮助。
还可以对应各自身体状况做一些内家拳练习,例如十二练手中的“平”可润肺脉,美发肤,“拔”主胆经,司开合,可提高免疫力......
特别是北方的雾霾天,不适合户外运动,书院内家拳名家刘旭阳师傅建议坚持每日站桩,可调养身心,增强自身免疫力!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
常天书院
常天书院秉承着“心如清水,身寄常天”的基本理念,始终以赤子之心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艺术价值,并让学员们发掘自己的艺术创造力。
常天书院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独特方式,系统教学,课程形式灵活多变,主攻书画培训课程、文化荟客厅与文化交流活动三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