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今又逢重阳。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
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为吉祥之日。
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
九九又与久久同音,
被赋予了长久长寿的寓意。
所以重阳节自诞生之初,
就寄托了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期盼。
而现在的重阳节,
还被赋予新的含义。
年,我国将重阳定为“老人节”,
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
重阳已至,别忘了,
多关心关心父母和长辈。
纵使再忙,也别忘了经常打电话回家,
问候他们的近况;
纵使在外,也要常回家看看,
陪他们说说话。
九九重阳,不负好时光
重阳日秋高气爽,
最适合登高出游,
既是健步修身,又能祈福安康。
登高远望、畅享清气,
也不负今日吉祥的好意头。
重阳之日,菊花遍开,
人们赏菊、戴菊、饮菊、食菊,
可以说“无菊不重阳”。
菊是长寿之花,菊花酒,
又被称为“吉祥酒”,寓意祛灾祈福。
九九重阳,吃一块花糕,
浓了季节,也化了乡愁。
重阳糕,因糕与高谐音,
有步步登高的吉祥寓意。
重阳日,佩茱萸。
人们或将茱萸插在头上,
或佩戴于手臂上,也可做成香袋,
以辟邪求吉。
它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九九重阳,思念亦重重。
采一束菊的淡香,
鞠一捧柔和的光阴,
拾一抹牵念,书一笺温情,
祈愿长长久久,幸福安康!
诗意重阳,情更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个人在外奔波,最遗憾的莫过于不能和亲人朋友一起共度佳节,唯有以思念相伴。
诗人遥想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好像自己远离故土的境遇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此刻的遗憾更值得体恤。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情。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佳节,登临齐山,俯察秋水,仰观秋雁;远望秋山,近赏秋菊;齐饮美酒,共话人生。
人生烦恼艰难也是寻常,何必终日沉浸其中,虚度了眼前的美好佳节。当浮一大白,且歌且醉且行乐。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
一念秋长,一念秋短,百转千回,望尽重山。乡愁,像那秋日寒意,萦绕心头。越是佳节,越是刻骨。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韶光易逝,又是一年重阳日。眼前旁人庆贺佳节的气氛越浓厚,内心的悲怆之感就愈发强烈。
但其实,境随心变,你若愁容满面,秋天自然也就悲伤;你若心态超然,那满目的秋景便是让人惊叹的美好。
《风入松·九日》
元·张可久
哀筝一抹十三弦,飞雁隔秋烟。
携壶莫道登临晚,蝶双双为我留连。
仙客玲珑玉树,佳人窄索金莲。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
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
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
重阳时节,金风送爽,菊蕊飘香。若是再来一场小雨,眼前景致澄澈如洗,端的是山河如画的美妙气象。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难得佳节,得以有闲暇聚首一堂,推杯换盏,诗词互酬,好不快活。且再斟上一杯,敬友情。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重阳佳节,赏花饮酒。觥筹交错间,俨然是一副老少宾客尽欢的景象。
就算走到人生下半场又如何,心若不老,生活依然还是一片繁花盛开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