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岁月印记节流衍化
农历九月初九,为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又名“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老人节”等。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我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因为九与“久”同音,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佳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千古传承习俗演变
重阳节在我国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可是“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是在三国时代。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直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至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并被人们一代代完整地传承了下来,并焕发出越来越强劲的生机。
共襄盛举重阳杂俗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戴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或祭扫祖墓、纪念先人,或蒸糕煮蟹、庆贺丰收,以各种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独特过节形式,这些颇具地方特色的重阳节习俗称之为重阳杂俗。
如江南人有在重阳日让妇女休息的习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九月初九,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北京《大兴县志》则有:“九月初九,父母家必迎女归宁,亦曰女儿节。”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