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鱼丘文学社ID:gh_abe」
↑点击上方“鱼丘文学社”,品味37°烟火气↑
(NO:全文字,约需2分钟。)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浸润着菊花、茱萸、登高、饮酒、思乡、怀人、悲秋等等元素融入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思里,流露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赋。
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幼时不懂得何为“重阳”、何为“异客”,心心念的只是“茱萸”为何物。后来才知,重阳佳节,佩戴茱萸,兄弟相聚,携手登高乃是一年中重要的习俗。王维不言自己独在异乡的孤寂,反而站在兄弟的角度为自己不能相聚登高所带来的缺憾而惋惜,可谓曲折有致又合乎常情,让人读了心头一颤又一暖。
同样饱受思乡之苦的还有明代的文森,他在《九日》中写道“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离家三载,花开不见,不曾想今日竟然能对着家乡的花饮酒,只可惜登高望远,难见家乡的影子。樽前花与家中花,眼前景与家乡景两相对比,更衬托出游子的孤寂与思乡的凄苦。
重阳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后,赏菊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乐事,正所谓“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是重阳日,看花人的心境却大不一样。一向豁达乐观的李白曾写过一首《九月十日即事》,诗中说“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重阳时节,李白连续两天登高饮酒、采菊赏景,欢快之余,望着遍地残菊,不禁感慨,菊花何罪,竟遭两次采摘之苦,以此来抒发自己遭馋出京流放夜郎的苦闷。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写过一首《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在重阳,词人怎能不饮酒赏菊?李清照篱前独坐独饮独酌,菊花香气弥漫,让人闻之销魂。秋风吹动菊花,瑟瑟发抖,词人不禁思念起远方的丈夫,更觉风寒,竟有了比菊花还瘦的凄苦之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对而言,白居易赏菊的心情要欢畅的多。他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写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你看,黄菊遍地,满园金甲,突见一朵白色菊花,作者不禁想起此刻欢饮,自己以“白头客”融入年轻人之中,可谓年老心不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说到重阳节的诗词,就不得不提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词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同样的重阳节,同样的菊花,同样的秋风,同样的严霜,但是在主席的词句中,看不到花酒空愁,萧瑟岑寂,有的是野菊挺立,绽黄吐芳,秋高气爽,英雄气概,让人倍觉欢欣鼓舞!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佳节,小村茂林,青山土郭,场圃当前,菊花在侧,鸡黍满桌,佳友围坐,饮酒闲聊,看似平平淡淡,其实诗酒田园,果真是人生乐事啊!
(本文写于年10月,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