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哪些节日要喝酒吗
TUhjnbcbe - 2025/4/2 22:54:00

在中国有“逢节必酒,酒必入节,无酒不成节”之传统,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酒有着不解之缘,有酒有节日,逢年过节必得喝两杯酒。

无论是家人团聚、阖家欢乐的时刻,亦或者是敬拜神佛、祭祀先祖的场景,都离不开酒的身影。

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新年伊始,一年的开端,怎们能少得了喝酒呢?

其实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在辞旧迎新之际,就会携美酒、羔羊欢聚庆贺祈祷丰收,由此掀开过年饮酒的先河。至汉代,年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春节饮酒已形成风气。

春节饮酒,最有名的当属屠苏酒。相传屠苏酒是三国时名医华佗采用屠苏草等多种原料浸泡而成的一种药酒,有祛邪防疫和延年益寿之功,后来流行开来,类似今天的保健酒。王安石《元日》中的“屠苏”便指的是屠苏酒。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风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卢照邻在这首诗中将新年新气象与春节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树节。在这一天,家家吃元宵,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派“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的节日氛围。

元宵饮酒,不仅是团员喜庆的象征,也有祈求太平的寓意。在古代,元宵节的浓重程度并不比春节低,每当元宵来临,家家户户看花灯、“饮灯酒”,好不热闹。

所谓“饮灯酒”,最初的目的是祭祀社神(土地),祈祷五谷丰登,事业兴旺;而时至今日,它演变成为一项有利的公益活动。

饮酒作对,是元宵节留下的一项美好而温润的传统。与现代许多时候只图借酒消愁、尽一朝之欢娱的饮酒方式相比,它营造的温和融洽的品饮氛围、文明高尚的酒风,更令人乐于接受。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阳历四月五日,在这一天我国的传统习俗是扫墓、踏青。清明节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在这日饮酒不受限制。

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宫中设宴饮酒后,宪宗李纯由赐予宰相李绛酴酒。

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

杜牧在《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

端午节

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有史记载端午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的习俗。

也有为了益寿延年而饮蟾蜍酒的风俗,还有为了镇静安眠饮用合欢酒的习俗,但最普遍、流传最广的还是菖蒲酒。

有文献记载,在唐代有饮菖蒲酒的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由于雄黄有毒,现在人们不用雄黄兑酒饮用了。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中秋节这一天,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亲朋相会,都离不开饮酒赏月。

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桂花东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直到今天还有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和饮酒等等。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

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

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花白酒”。

冬至

黄酒也常出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养生列表里。湖南民间有冬至给死者送寒衣的习俗。

这一天,祭奠之后,焚化纸做的寒衣供死者“御寒”,这一祭祀酒席,通常使用黄酒,因为黄酒的暖身效果最为显著,俗称“冬至酒”。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即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

虽然如今各种洋酒争相进入中国酒类市场,并且有很好的销售成绩,但如同白酒、黄酒这样的中国传统酒类,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哪些节日要喝酒吗